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
《格言联璧》按内容共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言类、悖凶类等共十一类,弘一法师切合当时精神实际和道德所需,筛选取舍,有的放矢。舍从政、齐家、摄生三类,并对所选原句文字作增减修改和归类调整,重要处更圈以红点以引关注,言简意赅,语近旨远;汇先贤睿思鸿博,集古圣机智精华,手书录成《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一卷。《弘一大师格言别录》手书之刊行缘起和流布因缘,在胜进居士所撰序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唯此甲午孤版存世稀少,当下幸见者更寥寥无几,故值此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将此宝书再版重印,与我馆前已出版之《李叔同诗词歌集》、《弘一大师格言联璧小楷抄本》、《弘一法师手书嘉言集》等成一系列,以寄托对弘一大师的深深念想和缅怀之情,并分享大师先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论,宣扬“明心见性”,主张舍弃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1] 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