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兆薰手稿《柳兆薰日记》,记载了咸丰九年至光绪十六年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以一名江南乡绅的视角,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该日记不仅对重大历史事件记录详尽,对日常生活之琐事,亦无不详实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晚清江南乡居生活的日常缩影。日记是琐碎的,既有乡邻、亲朋的家长里短,也有太平军以及当时清军抢杀掳掠的真实描述;日记也是客观的,因受众为写作者本人,因此其中所记述的均为记录者的所历所感,因此相较于书本中的历史,它更能真实反映记录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同时日记更是详尽的、无所不包的真实生活,涉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唐宋时期,可以称为古代小品文的成熟期。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元结的道州诸记,可称为山水小品的典范;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写有一些清丽俊逸的小品文;两宋之际,出现了大量的笔记小品,如苏轼的《东坡志林》、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这些笔记小品质朴自然,生动有趣,在唐宋文学中大放异彩,是唐诗宋词之外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 唐宋时期作为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唐宋散文既有严肃正统的古文,又有闲雅清淡的小品,互动竞荣。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杰出代表的古文 八大家 ,把古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唐宋散文的发展又是多元的,长期以来, 唐宋八大家 盛名 遮蔽 了其他散文家,有些读者甚至不知道白居易、黄庭坚、杨万里的散文存在。 《唐宋小品丛书》
《东坡书传笺译》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为《东坡书传》进行整理、诠释的创新之作。它在学术思想及学术观点上的一大特点是充分揭示东坡的民本思想。从历代《尚书》学中,可以看出最能真正体现“以民为本”意识的,惟独东坡此书。纵观历来的各家《书传》可以发现,朝代愈往后,崇尚德政、仁政的观念愈加淡漠,而尊崇皇权、以帝王为中心的诠解意识愈加浓烈。忽略民众的利益、忽略民众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帝王为中心、以民众为被动的从属的治理对象,成为普遍的经解宗旨。这种观点与《东坡书传》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也成为《东坡书传笺译》一书的创新之处。在诠解方法上,本书采取了“省略注解,着重译述”的新方式。一般经解多以注解为重点,但《尚书》的成文,原以古文字为载体,并且流传年代达数千年,是一个动态的成书过程,可谓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共刊布《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两篇礼书。这两篇竹书编连为一卷,分别有竹简51支与14支,前者记载大夫食礼中宾主、傧相的行礼仪节,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两篇相附而行。简文词句与《仪礼》相类,行礼的节次与《公食大夫礼》最为接近。这是散失的先秦礼书在战国竹书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再现了战国时期礼书的原始面貌,而且体现了楚地大夫食礼的一些特点,对先秦礼制以及《仪礼》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两篇音乐类文献,内容十分重要。《五音图》中央绘有一个五角星,其上角对应宫组音名,其他四角对应商、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赵之谦、翁同龢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赵之谦书札162通,赵之谦家书8通,翁同龢书札25通。赵之谦书法的根基在于早岁对颜真卿书法的浸淫,而后逐步吸纳北朝碑刻楷书乃至秦篆汉隶中的若干因素,遂成其自家面目。翁同龢工诗,偶作画,尤以书法名世。翁同龢习用短锋羊毫,落墨圆湛有力,为其作品增添了虚和与灵动。翁同龢的书法得以成就有碑学的因素,但他反对北碑南帖强为轩轾,在他看来,无论是篆隶六朝碑版,还是晋唐刻帖、宋人法书,都是可以汲取的资源。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程千帆全集》第四辑收录了现当代著名文史学术大家程千帆先生《闲堂书简》《闲堂日记》《治学小言》《古诗讲录》《逸稿》以及《学术年表》。程千帆教授生前教学著述之余, 也常以书信形式和朋友、学生谈古论今。这些流传在海内外的书信,经其夫人和弟子的努力,汇成一集,为《闲堂书简》,此次增补350封。《闲堂日记》据程千帆先生手书日记, 首次整理和出版。《治学小言》是程先生谈治学方法的短文。《古诗讲录》是据程千帆先生给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历代诗选”“古代诗选”“杜诗研究”等课时的课堂笔记 整理而成。《逸稿》专收程先生的逸稿。《学术年表》由徐有富教授率徐雁平、丁思露、杨珂等人合作而成,首次收入全集。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翁方纲、阮元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翁方纲书札37通,阮元家书104通。翁方纲精研金石,喜仿《史晨》《礼器》诸碑,讲究临摹,且要求绝似,主张作书必须有古人意,必须不断摹仿,否则必多杜撰。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是提倡学习北朝碑刻的重要文献,曾多次组建学幕,访求碑刻,编纂金石书籍。阮元亦学习篆隶,时人有“无一不与神合”的说法。其行书不学二王及《阁帖》,而胎息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纯熟圆润中暗含方斩执拗,饶有意外之趣。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清代学术名著《群经平议》的全新点校整理本。《群经平议》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俞樾校释群经的代表作,此书对先秦十五部重要的经典进行文字上的讹误校订,对前人及同时代学者的学术观点亦有批驳,新见新义颇多。整理者王其和广泛参考诸版本,对此书做了细致的校勘与标点工作。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它本身的魅力外,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也功不可灭。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王铎、袁枚、黄易、洪亮吉、伊秉绶等清代乾嘉名人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王铎书札2通,王铎诗稿若干,许友遗墨1通,袁枚书札7通,袁枚家书13通,黄易书札9通,洪亮吉书札3通,刘墉书札3通,奚冈书札4通,伊秉绶书札5通,钱坫、潘有为、陈鸿寿书札各2通,灈中溶、邓石如、张埙、梅镠、翁书培、周震荣、王复、储润书、梁同书书札各1通。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王懿榮 何紹基 康有为 等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王懿荣家书19通,王懿荣书札15通、何绍基、吴煕载、俞樾、李文田、梁鼎芬书札各2通,张裕钊、杨守敬书札各3通,沈曾植书札23通,康有为书札32通。王懿荣的书学源自馆阁体、颜体及古代铭刻。所选晚清时期精英文人书札,往往以善书而见载于史册,如何绍基之老辣灵动,吴熙载之温润精雅,俞樾之浑厚内含,张裕钊之精能严谨,杨守敬之沉雄松动,沈曾植之深厚凌厉,康有为之古劲苍茫,都是晚清书坛璀璨群星中的佼佼者,在后世的书法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吴大澂 王芑孙 张之洞 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吴大澂书札35通,王芑孙书札 35通,张之洞书札42通。纵观中国书信史,宋元以降,正草篆隶皆擅的文人不算少,但绝大多数的文人只用真、行、草书写信,而吴大澂用篆、隶、真、行四种书体写信,实属罕见。吴大澂的篆书成就优选,书札中的大篆,大小不一,圆润流转,古雅活泼,结字宽博,点画沉着厚重。王芑孙书法学刘墉,结字讲求姿态,点画蕴藉,可以深味。张之洞书法以颜字为根基,横细竖粗,点画敦实。其基本字形随苏轼,左低右高,呈倾侧之姿。
本书精选国家图书馆藏赵之谦、翁同龢手札,以书法特色为选录标准,突出书家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以帮助读者体验“书为心画”的艺术趣味。本书所选手札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赵之谦书札162通,赵之谦家书8通,翁同龢书札25通。赵之谦书法的根基在于早岁对颜真卿书法的浸淫,而后逐步吸纳北朝碑刻楷书乃至秦篆汉隶中的若干因素,遂成其自家面目。翁同龢工诗,偶作画,尤以书法名世。翁同龢习用短锋羊毫,落墨圆湛有力,为其作品增添了虚和与灵动。翁同龢的书法得以成就有碑学的因素,但他反对北碑南帖强为轩轾,在他看来,无论是篆隶六朝碑版,还是晋唐刻帖、宋人法书,都是可以汲取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