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永瑢(1744年1月28日 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
本全集主体部分为《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前者将上起帝尧即位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这三千多年间的史事编入邵雍自创的“元会运世”时间体系,力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念体系,是最能体现邵雍易学思想和历史观的代表作。《伊川击壤集》为邵雍诗集。邵雍诗用语平实坦易而又理趣盎然,为后来理学诗派的先声,后人遂有“佛语衍为寒山诗,儒语衍为《击壤集》”之赞语,可见其价值。本全集还把历代研究、评论邵雍的重要著述列入邵雍资料汇编之中,以俾读者参考。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本书对清词巨擘陈维崧词集进行合校。整理底本采用《乌丝词》(《十五家词》本)与南开大学藏手稿本,同时参校以蒋景祁刻本、《百名家词钞》本、《迦陵词全集》本、《湖海楼全集》本,同时尽可能通校所有选录陈维崧词之清代选本,另加补遗词一卷,共计整理陈词1667首,每首词后均保存原词本来所附之评点,并另辑评以做补充。整理次序上,按《乌丝词》与手稿本原编分目。内容上,每词后附校记,原集所含诸家评语一并存录。稿本系此后《迦陵词》各种刻本之基础,最原始地保存了陈维崧词作,文献价值极高,为首次进行点校整理。又从各种词话、词选及文章评语中辑出总论性质文字,别为一卷,题名为“迦陵词总评”;辑陈维崧论词之语,为“迦陵词话”一卷,冀能与迦陵词互为印证。最后则编制附录三种:序跋、传记、《迦陵填词图》题咏。列入“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上下)》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淮南鸿烈集解(套装上下册)》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密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
本套书是韩锡铎先生对《樊川文集》的夹注合集,包括《樊川文集夹注卷一》《樊川文集夹注卷二》《樊川文集夹注卷三》《樊川文集夹注卷四》和《樊川文集夹注外集》五本。《樊川文集》是杜牧的诗文集,为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书中收录了杜牧的作品四百五十多篇。书末的外集为后人所补编。杜牧的这部诗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韩锡铎先生用《史记》《汉书》《唐书》等多部史料对《樊川文集》进行注释,丰富的《樊川文集》的内涵和外延。
本书为清代文人黄金台的日记。黄金台,原名森,字鹤楼,号木鸡书屋老人,浙江平湖县新仓镇人,虽长期困于场屋、十应乡试不中,但基本没有经历战乱,度过了俭朴、充实的“为 书籍的一生”。黄金台的日记上海图书馆共藏稿本35册,起于嘉庆十九年(黄金台26岁),止于咸丰八年(黄金台70岁)。现存的黄金台日记、诗文及其他著述,就是江南地区 嘉道时期一位中下层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与记录;作为研究个案,黄氏日记有难得的平实性与自足性,这种文献特质更有助于反映他生活的基本风貌。黄氏日记对研究《红楼梦》传 播、戏曲演出、嘉兴府地方文人群体而言,是十分难得的文献。
张穆是我国清代边疆史地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学术目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关注时局及国家边疆安全,与祁韵士、何秋涛等人共同努力,撰写边疆研究著作。其所著《蒙古游牧记》被学术界广泛推重,不仅是《清史稿》等著作的重要依据,还很早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学术界对张穆其人、其学术成就的系统研究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张穆在中国学术目前的地位极不相称。《张穆全集》首次将张穆在历史地理及学术史方面的著作进行汇总与集成,其中包括《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志》《?斋文集》《?斋诗集》《顾亭林先生年谱》《阎潜丘先生年谱》等多部著述。 全书共4册,全面总结了张穆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整理了其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成就。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梳理张穆的学
函海为清代李调元编辑刊印的综合性丛书,共三十集。全书共收一百五十八种书,八百五十二卷。初刻续刻各二十函,一至十,为晋六朝唐宋元明人未刊书;十一至十六函,专刻杨升庵(明代学者杨慎)未刊著作;十七至二十四函,则兼各种罕见作品,参以考证;二十五至四十函,则是李调元自己编纂的著作。此书汇辑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二年完成。有乾隆刻版,一度被毁。后有乾隆中李氏万卷楼刊、嘉庆十四年李鼎元重校本,道光五年李朝夔补刊印本。光绪年间又有广汉钟登甲乐道斋刊本,编次与前者略有不同,但均分为四十函。 这是一部以收罕见典籍为主的私刻丛书,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收蜀人著述为主,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私刻丛书。收录不少两晋到唐宋元明的罕见著作,价值也颇为可观,还有不少古籍仅见于此,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宋人张元干(1091—1161),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工于诗文而以词著称,着有《芦川归来集》。宋人蔡戡称其“博览群书,尤好韩集、杜诗,手之不释,故文词雄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宋人曾噩称其“得江西师友之传,其气之所养,实与孟、韩同一本”。本书笺注张元干诗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编次一仍其旧,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国图藏清钞残本、南图藏清钞残本参校。《四库全书》本芟削的“道家青词”、“禅家疏文”,今从国图藏本增补,列入附録一。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诗文若干,列入附録二。
古籍影印。本书为《江苏地方文献丛刊》之一。本书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1939年至1943年陆续编纂刊行,共32种30册,收录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吴地(今苏州地区)的文献,包括与吴地相关的山水游记、人物年谱、诗词创作、金石书画、日记信札、笔记小品等,品类繁多。或为未经刊印之遗稿,或为流传已罕之孤本,很多文稿幸赖当时学者苦心搜罗得以保存。本次据1939年至1943年铅印本影印。
"此册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王国维抄本, 9行21字,绿格,白口,四周双边。 李璟喜读书,多才艺,尤擅于词。李璟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尤其是《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被誉为千古名篇。李煜擅长书画,通晓音律,精于鉴赏,喜好藏书,诗文俱佳,其词更是久负盛名。《南唐二主词》的辑录与研究,是王国维早期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后人研究《南唐二主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册《南唐二主词》为王国维手抄本,准确地讲,应该是王国维的辑录本。不仅反映了王国维研究《南唐二主词》的学术见解,同时也是王国维的书法佳作。"
《簠斋吉金录》,陈介祺藏器,邓实编次。簠斋为清代学者陈介祺室名。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他官至翰林院编修,一生唯古物是嗜,收藏富甲天下,又精墨拓。民国时期,邓实是活跃于上海的出版家、学者,他极力搜求陈介祺所藏青铜器、石刻拓本,同时借得邹安、褚德彝所藏,变成本书。本书收陈介祺所藏钟、铎、鼎、尊、爵、盘、历代钱范、造像等数百,全图,以石印之法印制,内有折页大图十余幅。目录后有邓实附识。正文前有褚德彝序,章炳麟序,陈介祺序,褚德彝再序,仅目录就有14叶28面。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