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主将,阿诺德对其时充斥于英国社会的机器崇拜和功利主义深恶痛绝,同时也敏锐地指出国民对个人自由无限度的追求极容易导致社会陷入一种混乱、分裂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严重妨碍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此,他高举古典文化的旗帜,呼吁用 文化 统合分裂的社会阶层,从而用健全理智引导全体国民摒弃物质至上的庸俗风气、追求本民族 最优秀的自我 。 本书首次出版于1869年,作为阿诺德在文化批评领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以文化代宗教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显示出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成为对20世纪英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名著。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文化和传播译丛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展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无法的方式进行的。 《文化和传播译丛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作者亨利 詹金斯是美国人敬重的媒体分析家之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潜心钻研正在以媒体融合形式发生的重要文化变迁。他把我们带入了《幸存者》节目拆穿者的秘密世界,那些狂热的互联网用户汇聚他们的智慧,以赶在节目播出和情节明朗之前去发掘节目的秘密。他让我们了解了那些自己撰写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传说的《哈利 波特》年轻,以及华纳兄弟公司力图控制他们的特许系列产品的经理人员。他给我们展示了《帝国》是如何把跨媒体叙事推向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要求。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供需匹配程度不高、资源和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群体差距较大、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治理方式,为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本书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相结合,按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的思路,从学理层面分析数字化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实证层面评估数字化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影响,从案例层面总结数字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
本书根据中国古代的“三才”(即“天、地、人”)理论来探讨汉代谶纬与汉画像祥瑞图式,上即为天,下为地,中是人。在“三才”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因为天地变化只有对人类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汉画像的祥瑞观念主要表现为天降祥瑞、地出嘉应与人事祥瑞三部分。我们的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大地,创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从形式上,“谶”是借图像象征达到对神秘的世界的把握和对未知命运的控制,借积极的预言来理晓神谕,从而获得自信的力量。这种“祥瑞”图式对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象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文化传播研究丛书。近几年来,在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在高质量发展道路指引下,文化与旅游融合越来越紧密,文旅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文旅新业态消费市场生机盎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本书首先从整体上分析2023年以来上海乃至全国文旅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市场亮点、存在的问题与化解路径;然后,以密室探险类文旅新业态项目为例,探讨文旅新业态的生成机制、发展逻辑、文旅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运用 多中心 理论,分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监督主体的监管责任和协商共治策略,构建文旅新业态市场监管体系;针对文旅新业态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建议;最后,分析文旅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并就 艺术介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意识出发,处理近代西方普遍主义话语,在更大的经验范围和知识范围内思考特殊与普遍、整体与局部、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双重意义上思考新中国集体经验的整体性问题,反思在现代性和全球化时代下,如何保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主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是学校的历史使用和责任担当。 什么是非遗?学生了解非遗和喜欢非遗吗?非遗如何与校园生活相融合?学校是如何将非遗作为 文化立校 的一个重要举措?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教育目标是如何在校园落实生根?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非遗十年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书为上海市闵行区 阅中华悦成长 非遗文化育人的实践研究 结题项目,在立足本地非遗资源 七宝皮影戏 研究保护的基础上,探讨了其 进校园 的可能性,并转化为多种可行性实践方案。
本书主要进行符号再现经验世界、符号再现社会化与文化符号学体系的建构研究,研究当今文化高度符号化的原因、文化符号运作的多种表现和深层规律,目的是建立一个兼具抽象性和适用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逻辑,试图构建起一个文化发生、发展、传播、解析的尽可能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面向的对象是当今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的剧大变化中最显著的几个方面,包括媒介技术剧变下造成的信使社会的赛博文化、消费社会转进中的泛艺术产业文化、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关系重构下的生态文化、球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是当今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尤其突出且具有解释迫切性的关键方面。
《中国文化的张力》是刘梦溪先生五十余年研究精华之集结。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其延长线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需要反思文化、更新传统,使其成为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时期。作者从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等角度延展开来,直面文明冲突,深挖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张力与内核,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方向。
本书以跨文化学视角细致梳理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百余年中国旅行轨迹,对2012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状况做了丰富多样而又深入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文艺范式已经定型和成熟的新见解。 作者辨析了中国古典心性论传统在现实主义文艺中的沉浮,在万物通心命题中考察心性现实主义文艺的哲学基础,分析现实观念与文艺中心创现实的三层面,论述心性现实主义文艺范式的定型和成熟问题,透过近十年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剧、话剧和舞台剧等案例,作者剖析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心史和乡镇社会心结书、人物主体间性、地缘心性形象、现代君子之风、社会心态、个体心象等方面问题。 本书对于当代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美学及相关艺术门类学科等领域的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涉及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涵盖宣传、网信、文旅、广电、文物等部门,是宣传文化战线“大会战”。本书作者是两办文件的主要起草者,为方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深入浅出理解中央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路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本书既在宏观上指出了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文化强国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具备加速度条件,又详细阐述了文化数字化政策和实践的对接点和贯通渠道,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怎样落地落实;既从操作层面清晰阐明了发力供给侧,激活文化资源,又在微观上透彻指明了文化资源在数字化体系中如何进入生产、进入交易、进入消费,文化机构和公民个人在文化数据超市“开店”做交易,终实现资产化变现;既有制度层面的周密
本书共有九章,涉及云南的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文化。最为珍贵之处是作者近10多年来的大量田野调查成果,以 他者 的眼光,观照云南这片红土高原的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情。作者对藏族文化情有独钟,书中涉及宗教、神山、民居、门饰、色彩等等,凸显香格里拉藏族独特风貌;纳西族文化研究主要突出其包容性特点,选择纳西族玉龙县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民居为研究对象,挖掘出其融汉族、白族和藏族建筑之神韵的内核,而对纳西族独有的勒巴舞生态意蕴的挖掘也蛮有价值;云南彝族分布广,各地文化略有差异,书中着重探究了昆明彝族的服饰之美、峨山彝族的花鼓舞仪式之美,见微知著,臻于至善。
本书立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务要点,分为两编九章。上编梳理构建核心理论体系,详细探讨网络舆情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特征功能、构成要素与生发演化机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的时代背景、理念演变与理论基础。下编全面阐述治理程序与方法,宏观概述政府与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展开详述监测与预警、分析与研判、引导与应对,并介绍了域外治理实践经验。全书既有系统理论又穿插了经典案例,可作为高校教材抑或相关单位的培训用书。
本书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的视角,介绍了文化创意、非遗与文创等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根据非遗项目的分类,分别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非遗文创相关的理论。以采访知名非遗传承人的形式,列举了丰富的非遗文创真实案例,可供读者一瞥文化创意产业的 幕后故事 ,也能为各专业教师做跨学科融合提供一些视角。作为高中生的非遗文创读本,本书为学生设计了专题任务,引导大家通过脑力激荡的方式,更深入、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逻辑和心意信仰,并且能够专题化地去研究某一项或者某一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训练非遗文创的基本功。因此,本书的是希望高中学生能具备最基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 对在文化传承中的敬畏,和创意
米歇尔 马菲索利是法国当代社会文化学家。他认为,古老事物与科技发展共同营造出一个虚拟世界,僵硬的、排他的理性主义和建制已然 饱和 ,个人主义正趋于衰落,不能适应社群化的后现代社会。在这场科技革命中,部落化、情感同化、多元化等构成当代虚拟文化的基本样貌,相对主义和 对立耦合 的处世哲学则是现实和虚拟世界共同的生存法则。本书着重评介马菲索利以部落为主题的后现代理论,呈现当代网络社会和虚拟文化的新变化。
《文化的生与死(经典珍藏版)(精)》辑录了费孝通先生1988年至2003年的有关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上篇回首反思了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 文化自觉 概念及其思想的主要论述。下篇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起篇,重点论述了21世纪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创见和而不同 美好社会 的期望。
本书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介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文化。全书共10章。第一章介绍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的概念、类型、特征、结构、价值及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第二章介绍森林文化;第三章至第六章介绍森林文化中的自然保护区文化、森林公园文化、绿道文化、竹文化;第七章介绍草原文化;第八章介绍荒漠文化;第九章介绍湿地文化;第十章介绍海洋文化及其与大陆文化的区别。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和加强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