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Array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此套作品脱胎于《北京晚报》的 老北京风情 专栏,2020年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成书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作者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与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文字以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添加了10篇文章和11幅图画,增加了贴窗花、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空竹、茶汤、厂甸书摊、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等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行了
本书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佛教寺院生活的浅显知识。是清规戒律与丛林制度:清规戒律为丛林制度提供了学理上的基础,而丛林制度在实践上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清规戒律的内容,使它越益适合中国的国情,使佛教越来越中国化了。第二是佛教节日与风俗:这部分内容充分展示佛教对中国社会及其民众的影响,有的内容如腊八粥等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第三是佛门的法器和服饰:它们与中国佛教徒的生活密切结合而不可分离,无论是早晚课诵、礼佛、坐禅、经忏乃至饮食起居等,都有法器与服饰相随。这三方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大致上可以对中国佛教徒的寺院生活勾勒出一个轮廓。
三月春哓,男女赠绡。风冠霞帔,红烛高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群婚的蒙昧、买卖婚的残酷、自由婚的人性化……反映文明的不断进步。文成公主的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爱情梦幻、陆游与唐婉的爱恨……揭示婚姻递变的历史,通晓异彩纷呈的婚俗文化。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誉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 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真实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谷板”、“种生”、“摩睺罗
有这样一个节日,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入们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春意的盎然涌动。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来到死者面前,尽情诉说哭泣,送鲜花,摆祭品,烧纸钱,添上一抔黄土。纵然是,死者已经看不到鲜花,尝不了祭品,生者却得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 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寿星是中国古人观念中福神妙寿三星中的一个,福禄寿代表了古人世人人生理想的追求。福禄其实都是虚幻之境,身外之物,唯有寿才是身内之物,是属于自己的。从福禄寿的排列顺序上也可见,福禄是基础,落脚点是寿;福禄是桥梁,通向的目的是寿。愿这本书成为打开寿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带着您走进源远流长而又异彩纷呈的寿文化世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 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古往今来话中国系列:中国的传统节日》将通过节日文化产生、沿革和发展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大自然日月流转,春秋交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在时空上需要有所依凭,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要向时空中寻求寄托。节日便如同一个个竹节,它象征着时空段落之间有意味的交接点,自然也成了生活中的亮点和高潮部分。 节日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有人群居主的地方就有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愿望。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实际上是民族的一个个精神图腾。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提出。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的招标项目,初设计的题目为“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拟申请十余万研究经费,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课题招标答辩会上,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甚好,但每个课题只有12000元的研究经费,建议课题组根据研究经费情况从某一民俗事象人手展开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题经费情况,课题组决定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人手展开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昌儒教授与陈玉平副教授共同拟定研究提纲,并经商议,决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杨昌儒、陈玉平、李德建等撰写总论部分、胡晓东撰写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玉平、龚德全撰写布依族岁时节日部分、潘永乐撰写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世鹏撰写彝族岁时节日部分、杨政银、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