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Array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什么是节日?节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样过节?为什么要那样过节?本书将文字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再现节日氛围,提炼、传播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由广东电视台节目制作、荣获2020年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的《中国节日》的视频:2018年到202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多,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拍摄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分别记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节、火把节、那达慕、重阳节、丰收节、藏历年等十二个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唐代是中国节日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汉魏以来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完善,而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是对唐代节日的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重视利用多种历史文献,从国家节日制度安排、宫廷与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等社会整体的角度,把握唐代节日,重点关注唐代新兴节日的兴起发展和传统节日在唐代的新变,以*限度地还原与呈现唐代节日文化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还创新性地引入节日生活微观研究方法,选取几位唐人为个案,对他们在节日生活中的行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唐代行动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纳异的广博胸襟,他们对节日活动的选择和实践丰富多彩。节日决定着唐人的生活节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 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两头春”和“无春年”?你知道偷莱节吗?二月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日”?“春雨似油,春雪似毒”这句谚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伏天为何要“吃面”?哪个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你知道什么是“公秋”和“坶秋”吗?秋季食疗的“八人禁忌”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不圆月,女小祭灶”?南方和北方在立冬食补上应有哪些差异?“人寒三候”显示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一本书读懂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是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经典读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限于篇幅及本书的风格,未能一一标明注释,书后特附参考书目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本书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仅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作为具有文化普及意义的通俗读物,本书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关于传统节俗的介绍方面,较多地汲取了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因
本辑所刊发的文章主要集中于“节日与宗教”和“古代岁时文献”两个方面。 传统节日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祭祀、宗教和崇拜活动密不可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甚至认为原始宗教的神初就是源于民间节庆狂欢(“集体欢腾”)活动,宗教与信仰构成了节日的精神内核,也成为节日传统赖以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因此,要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忽视对于节日与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本辑“节日与宗教”板块所刊发的数篇论文,就是试图从不同层面来阐释节日与宗教的复杂关系。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框架下,以河北保定徐水地区蚕姑奶奶信仰及庙会和邯郸磁县羌村蔺氏相如庙会为案例,范丽珠、聂家昕关注的是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地方宗教节日生产之间的动态关系。郑土有则以江苏芦墟镇“旗伞社”为例,描述汾湖流域因信奉驱蝗神刘猛将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本书选取中国传统节日数个,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体会。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的招标项目,初设计的题目为“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拟申请十余万研究经费,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课题招标答辩会上,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甚好,但每个课题只有12000元的研究经费,建议课题组根据研究经费情况从某一民俗事象人手展开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题经费情况,课题组决定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人手展开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昌儒教授与陈玉平副教授共同拟定研究提纲,并经商议,决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杨昌儒、陈玉平、李德建等撰写总论部分、胡晓东撰写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玉平、龚德全撰写布依族岁时节日部分、潘永乐撰写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世鹏撰写彝族岁时节日部分、杨政银、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