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色”系列新作,复现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提炼“敦煌色谱”,以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摹绘敦煌的如今与原初,呈现时空因缘际会造就的艺术——敦煌的色彩与美学。它不仅是颜料科学与史学,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恒时光,是不断传承的审美理念与力量。 从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龟兹,从北凉至隋唐、西夏,石青、浅朱、丹红、绀青——矿石与泥土,在风蚀尘剥的佛窟中,描绘出红消绿冷的飞天、绀发翠眉的菩萨、衣紫旋襕的供养人、颜如渥丹的驭狮者、高绿下赪的山水、五色杂陈的仙禽……颜料与线条绘制了交缠千年的天人与花雨、黄沙淹没的传说与史迹。
中国丝绸之路上古代雕塑瑰宝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美术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载体,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中外交流史的具体佐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多种文化的研究价值。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就有多名中外艺术家和探险家对此进行发掘与研究。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者之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先生,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之一,其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深入丝绸之路,以一位雕塑家独特的眼光,选择艺术性极高,具有经典意义的古代雕塑,拍摄了一千多张120胶片保存。这些被拍摄的古代雕塑,其中很大一部分精品在以后的岁月里不幸被毁。庆幸这些胶片留存了这些被毁的古代雕塑影像,因此,在六十年后的今
黑白是版画艺术的永恒底色,是“困苦与奋起、颓靡与觉醒、机械与灵性”的无声史诗,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近百年前,鲁迅曾编辑出版多种画册——珂勒惠支、比亚兹莱、麦绥莱勒、肯特……并亲自撰写序言等绍介文字,让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些伟大的版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在鲁迅笔下,他们的作品是伟大的诗歌,是纯粹的美。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够阅读和触摸到珂勒惠支的深情悲悯;比亚兹莱不可复制的独特风骚与无邪;麦绥莱勒是从哀伤中提炼金子的画家诗人;肯特的荒野洪荒之力是一种文艺格言;张光宇不受拘束,“无法无天”;栋方志功将自然、精神与个人魂灵肉融为一体……而冷冰川用他的一张纸,一层墨,一把刀,用这黑白的乌托邦,向六位“大诗”致敬。 冷冰川在跋中说:“黑白貌似简单,确能有最复杂的境界。其直抵人
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植到西北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赋予了临夏砖雕特别的感觉和价值,使砖雕本原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流变,成为多元文化性格和价值观的综合体,并生成了特殊的文化生命。基于这种生命形态,临夏砖雕并没有单纯的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而是某种漂移、播撒于地域、族群、文化之间的物性流动,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 砖雕之于临夏,是一种联结地域族群、风物、文化的符号,表征了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和文化关系。其不仅代表一种手艺,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之间馈赠、交换、共享的象征,这种文化特性隐藏于其物性之后,流动于历史的变迁中,其“文化之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维度、文化深度和内在的鲜活性,书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