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演进,传统服饰正逐渐被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出的服装所替代,并逐渐边缘化,淡出了日常的生活。一些传统民族服饰所具有的“穿在身上的史诗”的神圣意味、传宗接代的血缘传递内涵和区分我群与他群的标志感,也都趋于弱化。但就是在这种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中,我们依然能在田野乡间、边陲远寨中发现传统服饰文化还在坚韧地、智慧地传承着,在与现代生活的磨合中寻找着、探索着传承发展的路径。本书的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个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多维图景。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 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 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 斯蒂尔、乔吉奥 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的大小、宽窄、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 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出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话说中国:服饰》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同时,《话说中国:服饰》还在各卷本中穿插了若干知识链接和小栏目,以增强读本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我们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图文互注的形式。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若干多幅精美的图片,包括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名人画像、山川风光、社会情景图以及各种图表等,或是文本内
本书对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红楼梦》等通俗小说的解读后发现,晚明清初通俗小说,特别是以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不少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与动态描写。本书借鉴新文化史的视角与方法,以具体而微的 个体、事件、现象 为视点,以士人、商人和女性三类群体为对象,运用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展开研究。本书以小说文本为支撑,建构起17世纪市民服饰时尚消费的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知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粕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在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时,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时代而变异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迟缓的脚步。 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的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诉说不尽也探索不尽的命题。让我们拉开中国文化舞台的大幕,看一看服饰在扮演什么角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新颖的观点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现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本书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 愿本书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首先,真心地祝贺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秦桂芳教授出版了这本体现中韩文化交流的《韩国文化概论》一书。 三千多年之前,中韩两国就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维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l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比历史上任何年代都更加密切。 据2010年统计,现在中国是韩国*的贸易国家,韩国也是中国的三大贸易国家之一。在教育方面,在韩外国留学生一共有7.5万名,其中中国留学生为5.3万名,占在韩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0%。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7.7万名,其中韩国留学生是2.5万名,占中国外国留学生的31%。 还记得秦教授说过的话。在她就任水原科学大学访问教授的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一年期间,她发现从整体上关于韩国文化的书籍太少,而且已有的书又太老了,内容和各种统计都是过去的,所以她想出一本能真
本书讨论了服装起源的种种动机与现象,按上古代、中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时间线索,介绍并梳理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地区的主流服饰,讨论了这些服饰的样式、风格与演变脉络。同时说明了现代服装产业的主要部门时装业与成衣业,讨论了20世纪主要设计师与流行现象。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中国服装史》讨论了从先秦时期至21世纪的中国服装史。以时间为序简明扼要地讨论了服装形制、色彩、衣料、等级制度以及服饰变迁的原因与规律。在古代史方面,对考古发掘的已有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新的考古发现成果进行了补充;在近代史方面,基于近代档案与文献的逐步开放,对此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补充。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以相关考古发现的发掘与研究成果、以《二十四史》舆服志等历代文献为史料,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
《中国望族旗袍宝鉴》的续编,展现百年来海派旗袍的精华之作。收入本书的家族有:宋庆龄家族、顾维钧家族、牛尚周家族等家族大家闺秀的旗袍,共计70件。均是作者近年来从海外采访、收集、名媛们当年穿过的、目前所剩无多珍贵旗袍,承载了她们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审美理念,同时也是当时纺织、印染、裁剪、缝制等工业技术发展的印证和标本。这些旗袍的汇编出版,将为海派旗袍的发展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