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 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亦有 华带飞髾而杂襳罗 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 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 , 偏戴花冠
曾贵为皇家贡品的壮锦,被达官贵人视为时尚的壮锦,如何演绎返璞归真的流行?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书系《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由著名出版家李元君主编,著名摄影家梁汉昌、美术史论家胡德智深入山村古寨,走访耋耄老人,历时3年有余,拍摄万幅照片,打通时间与空间,横跨广度与深度,融合生活与艺术,尽现壮族艺术远去的灿烂,寻找即将消失的刺绣、织锦、靛染工艺,由当代时尚对接古典与民族元素,从民族服饰发掘艺术与设计理念,被誉为“一部值得爱美、寻美、创造美的品质生活人士拥有的艺术精品,一部值得文化人、艺术工作从业者、各类艺术设计从业者、民俗研究者收藏的艺术精品”。 本书既是一部壮族服饰文化史,也是一部壮族艺术设计史,融可读性和工具性于一体,从中可以学习图腾设计的时尚精神、银饰设计的数百年传承以及
作为服饰文化史的研究,本书探讨20世纪汉族服饰的各个方面。服饰包括服和饰两大部分。其实,服和饰是结合的,是一个整体,往往不能分开;如果分开,就出现奇怪的现象。例如,日本民族服饰,包括和服、和式发型、和式屐、化妆等因素。同样,彝族的服饰,也包括头服、头巾等多种因素。所以,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才勉强把它们分成服和饰两大类。
《中国民俗摄影(服饰篇)》由《中国民俗摄影》编辑部编著,本书精心选取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对其服饰特点及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解析,《中国民俗摄影(服饰篇)》是兼具观赏性及实用性的随身摄影图志。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的大小、宽窄、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 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出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又在描述千姿百态的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使广大读者在欣赏争妍斗奇的少数民族服饰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配有民族服饰图片,图文并茂、通俗
本书对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红楼梦》等通俗小说的解读后发现,晚明清初通俗小说,特别是以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不少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与动态描写。本书借鉴新文化史的视角与方法,以具体而微的 个体、事件、现象 为视点,以士人、商人和女性三类群体为对象,运用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展开研究。本书以小说文本为支撑,建构起17世纪市民服饰时尚消费的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
保罗·富塞尔以其锋利的笔触、真实的情感、逸事的形式,描述了各种制服——从童子军到士兵,从医院护士到公司员工,从厨师到修女——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含义,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制服语言,展示了制服的文化意蕴。他以美国制服为主要描述对象,高举着宝镜,真实地映照出天天穿着规约服装去上班的众生相,刻画了从众心理和展示个性之间的矛盾心态。考察制服的融合功能与分离功能时,他纵捭阖,笔锋指向全球各地,如俄国人对肩章的偏爱,德国人对黑色的迷恋,意大利人对羽饰买帽的钟情。富塞尔认为:穿着折射自我,而穿着打扮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品味制服》是富塞尔的代表作,是尖酸刻薄和优雅仁厚的有机融合,是独到的文化眼光与诙谐的逗噱才智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瓶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对社会研究的启迪兼具的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服饰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对所谈到的每一时代的服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寻绎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沿革的历史,对中国的服饰研究有很大贡献。
《中国民俗通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我国套按照当代民俗学学术规范撰写的、系统介绍中国民俗事象的大型志书。《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范围,以某一民俗事象为纲,依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吸收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民俗学界的研究成果,统地清理了数千年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中国民俗文化传承流布的状况。 本书各卷均收录了百余幅精当的图片,有剪纸、年画、壁画、照片及各类报刊、书籍中刊登的反映民间习俗的图片等。这些图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的作者集中了中国民俗学界优秀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他们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使《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
本书是中国著名服饰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周锡保教授数十年来从事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和教学的成果。 著者在书中按照中国自古以来至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系统地分章分期阐述中国服饰的形成,以及其后的服饰特色和制度的承前启后的演变发展。章皆以文献和图例分述男和女的官官定服饰和日常服饰,如冕、弁服、朝服、公服、常服、燕便服、军服等,并附述历代礼仪习俗。全书着重以历史文献来引证史料所载的图像和著者在各地描绘服饰实物所集的形象,又以形象来核实文献,从而形成本书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特点,故可作艺术院校服饰史和大学历史专业的民俗学的教材,并供国内外艺术家从事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等的中国服饰设计和礼仪设计的重要参考。
本书以羌族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羌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外在形式、材料、制作工艺和构造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数字化整理,并探索出一套羌族传统服饰数字化抢救与保护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资料库。同时,该书对羌族各支系独具特色的服装款式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系统甄别、区分,并建立了数字化图文资料库。这些成果对羌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