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彬彬衣风馨千秋 宋代汉族服饰研究》以宋代汉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以服饰风格为主线,将宋代汉族服饰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即晚唐五代宋初、北宋中晚期、南宋三个时期,将它放在中国服饰 大历史 中去观照,从而揭示了宋代汉族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的地位与价值,归纳出宋代汉族服饰的艺术特征。 《彬彬衣风馨千秋 宋代汉族服饰研究》主要采用考古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宋代衣冠服制的变化。通过大量图像的比对和出土实物的研究,勾勒出文人士大夫阶层、市民阶层等的服饰风尚。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剖析,探寻出服饰风尚发生变革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及服饰的透析,探究出宋代一些奇装异服出现的缘由。通过对治国思想的深入研究,探求出文人士大夫的服饰风貌。本书对宋代军戎服饰、舞蹈服饰、体育服饰、戏剧服饰作
《中国民俗通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我国套按照当代民俗学学术规范撰写的、系统介绍中国民俗事象的大型志书。《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范围,以某一民俗事象为纲,依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吸收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民俗学界的研究成果,统地清理了数千年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中国民俗文化传承流布的状况。 本书各卷均收录了百余幅精当的图片,有剪纸、年画、壁画、照片及各类报刊、书籍中刊登的反映民间习俗的图片等。这些图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的作者集中了中国民俗学界优秀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他们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使《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
浩浩中华,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饰文化,它们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第2版)》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本书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 愿本书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本书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流变、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服饰的材料和收藏方法等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并按服饰的种类分为服装、鞋帽、配饰三章内容,收录了清代各个时期的近300件作品,包括兜肚、女衫、衬衣、长袍、褂、马褂、坎肩、挽袖、百褶裙、侧褶裙、套裤、膝裤、绑腿、小脚鞋、绣花鞋、遮眉勒、女帽、暖耳、云肩、花边等。这些作品既有宫廷贵族样式,也有民间百姓之作,涵盖了清代女子服饰的绝大部分样式,品类丰富、全面。各章节前言是对这一品类的简述,图片配有鉴赞赏性文字,逐一介绍每件作品的名称、主题内涵、技法用料、艺术价值等。以文释物、借物达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真正达到欣赏与学习的目的。
陈维主编的《云朵上的五彩衣》同时又具有田野意义。本书内容呈现的不是世界之窗,不是民族风情园,不是舞台景观,而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空间。本书是对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抢救性记录,反思一个民族在面对耐克、面对奥索卡、面对牛仔服、面对时尚服装时怎样保护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本书是纪录片式的,或许它所呈现的东西在十年、二十年后,终会变成凄婉的绝唱,仅从这点来讲,《云朵上的五彩衣》是的。
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本书以精美的图片、中英双语的方式介绍了云南贵州少数民族节庆的现场与服饰。节庆场面宏大,服饰万紫千红,让您目不暇接!
《蟋蟀谱集成》初版时为影印,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但于今日读者阅读或有些许不便。此次收入文集,依王先生之断句,加以现代标点,以利于读者阅读。《竹刻艺术》增补了王先生关于竹刻的文章若干,力图全面展现王先生在竹刻领域的成果和心得。“锦灰堆”系列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喜爱,已成为王世襄先生绝学的集大成者;因是不同年代所编,内容杂糅,此次收入《王世襄集》,重新按门类编排,辑为四卷,仍以《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为名。启功先生曾言,王世襄先生的每部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其中风雅,细细品究,当得片刻清娱;其中岁月,慢慢琢磨,读者更可有所会心。 《王世襄集》的编辑工作始于王世襄先生辞世之时。工作历经三载,得到了许多喜爱王世襄先生以及王氏绝学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汉民族民间服饰所介绍的是汉民族的民间特色传统服饰用品。本书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的藏品为依托,结合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民间服饰艺术与文化给以一定阐释。*章通过对汉民族与汉民族服饰的追根溯源,简要呈现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服饰品。第二章介绍了汉民族服饰的两种主要形制及其整体发展变化。第三章通过对不同身体部位的服饰品予以分类,并对具有明显民族风情与地域特色的服饰用品予以重要介绍。第四章从植物花草类、动物类、器物类与组合类四种纹样的具体细化与展示,表达汉民族传统服饰纹样中追求吉祥美好寓意的主旋律。第五章民间服饰技艺展示了汉族劳动人民丰富的装饰技法、充满创意智慧的装饰技巧。第六章通过汉民族色彩应用与民族色彩观的展现,表达汉民族独特的色彩文化性格。
新疆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衣饰风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无疑也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文化。而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识,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观念。不同的民族服饰呈现着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而节庆则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形式,同时又是民族服饰的一次博览会。 本书收录了新疆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包括绚丽多彩的维吾尔族服饰、华丽粗犷的哈萨克族服饰、潇洒飘逸的蒙古族服饰、英姿飒爽的塔吉克族服饰、庄重秀丽的回族服饰等。
我们中国人自己,如果要谈中国是什么,往往讲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历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雾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对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们对中国之认识,大抵即从那光洁滑韧的丝绸和甘酽清冽的茶里来。抚摸着丝、品着茶,自然对中国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产这样好东西的国度呀,那该是什么好地方! 茶与丝之外,还足以代表中国的,当是饮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饮食文化,蒸煮炒炸,许多技艺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关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识我们重要的指标。饮食中的酒文化,也与其他民族不同,独树一帜。其中的蒸馏白酒,我以为即由中国道士炼丹时创造,与欧洲及阿拉伯之蒸馏法不同。它和酒曲之发明、运用,乃我国对世界酒文化之两大贡献。至于玉,更是中国审美文化之代表,人们不仅喜欢藏玉、佩玉、赏玉,
本书对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红楼梦》等通俗小说的解读后发现,晚明清初通俗小说,特别是以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不少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与动态描写。本书借鉴新文化史的视角与方法,以具体而微的 个体、事件、现象 为视点,以士人、商人和女性三类群体为对象,运用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展开研究。本书以小说文本为支撑,建构起17世纪市民服饰时尚消费的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本书主要包含《中国服饰》《中华服制考略》和附录三个部分。《中国服饰》首版于1800 年,上至官员贵妇,下至贩夫走卒,笔触无一不及。一经出版,即震撼西方,引起来华热潮。其所绘版画也经常被后人引用,成为西方汉学及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中华服制考略》首版于 1932 年,收录中国历代服饰手工绘画 24 幅,有武将、文官、和尚、闺秀等,均出自著名宫廷画师之手, 在细节和颜色上都真实可信、完美地符合实际。附录则梳理了早期西方有关中国的文献,精选百张精美且极具史学、艺术价值的彩色版画。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的大小、宽窄、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 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出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 我 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 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 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帝王冕服像为什么出现在边疆?官员服饰有什么等级规范?金刚经变为什么有许多故事画?军人戎装如何科学发展?异国服饰为什么在敦煌大放异彩?边陲妇女有哪些时尚装扮?底层百姓服饰为什么短小? 本书专门介绍敦煌壁画以及雕塑中所见中世纪的服饰,解释精到,文字深入浅出,配以大量精美的原始图片,是研究敦煌服饰之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