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本书是一个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经典读本。全书以今天北京的空间地域为大致范围,举凡书写山川地貌、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文化流变等的文字,都在选文之列。三千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文化在不断地积淀、淬炼、壮大、升华,从边缘到中心,从支流到主流,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脉标志,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此书旨在唤起北京人浓重的乡愁,为国人提供了解首都北京的经典读本,向世界展示北京文化的代表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在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需要的建设和发展。本书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区域性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性文化为基本结构,分五个历史阶段,从北京城市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基本文化层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概括、阐述北京文化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京华事略 北京纪闻》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之“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集成”系列中的一册,本书由《京华事略》《北京纪闻》合集而成一本。《京华事略》为日本北京话教材,作者为晚清旗人金醒吾。该书之原本系竖排繁体,无句读,无注音。《北京纪闻》由岡本正文编译摘录了足以窥见北京风俗习惯、官衙商贾状态的报道,经金卓安校订审阅。校注者对其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这项工作不仅将为今后的早期北京话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而且将极大地推进汉语研究,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
烟袋斜街是什刹海地区一条古老小街,它区位极佳,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进入斜街东口,向西南走二百米就到了什刹海核心地区银锭桥。这里是什刹海前海和后海连接处,著名的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所在地。烟袋斜街的格局和肌理也十分有趣,由东北向西南蜿蜓曲折,恰似一烟袋,敌名。斜街中问路北有一明代道观——广福观,山门斜对一较宽开敞空间,直通前海北河沿,右手和烤肉季、银锭桥,左手和后门桥、火神庙等景点遥相呼应,这一格局和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闽台称为妈祖宫,现为天津民俗博物馆)前面广场戏楼直近海河的形态很相似,只是具体而微,很有魅力。基于斜街区位和格局优势,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休闲街市。晚清八旗子弟出入其间,留下众多市井文化和民俗传统,只是近些年来衰退了,从业态到环境都反映出它的破败和无奈。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