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的街道与生活》宏观上从历史和城市结构入手,中观上进行街道空间分析和用途研究,微观上着眼于街道生活,以实证、空间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梳理出青岛老城街道系统的特点、街道及两侧空间用途,追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的关系。本书由石峰著。
贯穿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精神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罗马帝国文化不存在“衰亡”问题,而是原有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为了说明这一论点,笔者试图对罗马帝国精神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探讨,并运用大量的史实与细致的分析来加以证明。当学者们仍在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大伤脑筋,作为一个整体的古代基督教仍在担当罗马帝国衰亡的替罪羊的时候,笔者希望本书的观点能有助于学者们的深入思考。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搜集整理了自2007年研究会成立至2010年间的重要文件资料,并分别按图片集锦、基本概况、规章制度、机构沿革、大事记、重要文件等六部分编写了《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年鉴(2007-2010)》。试图做到一册在手,资料全有,起到对研究会资料进行管理和归档的作用,同时也能方便研究会的对外交往和交流,为希望了解研究会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工具和平台。本书由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编。
山东古为齐国与鲁国的国土,至今号称“齐鲁大地”。一条齐长城至今形迹宛然,一边是自古“好逐利”的齐人故乡,一边是“敦本抑末,崇礼重教”的古鲁国的疆土。齐鲁风俗的自古不同,很应该详细而忠实地记录。 笼统的综合陈述既不能如实地状写山东民俗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我们就想到来作一套山东民俗丛书,将山东境内不同的民俗文化圈,各作成一本书,不仅区分山与海的不同,且又区分泰山、崂山、昆嵛山、沂蒙山的不同;不仅记录广大农村的民俗,更重点来作前人不曾很好作过的城市的民俗;不仅作一个个不同地区的民俗志书,也将黄河、运河所过之处的风情串连成册;不仅作相对宏观的区域民俗文化的描绘,也试作极有特色的一村一镇、一家一户、一事一物的微观探索。如此这般,将山东一省的民俗展现于世人面前。 丛书的取材与着笔,
由吕冰和郭玉锋共同主编的《齐鲁家风(山东人的精神史诗)》一书分别从“为学”“处事”“品格 ”“孝悌”四个主题切入,由齐鲁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齐鲁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齐鲁文化是一种在文化高峰时代形成的文化,尽管它曾经成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工具,但是齐鲁文化固有的原始人道主义风度、民本主义价值倾向、道德理性主义精神、文化守成主义策略和古典人文理想总是余音未衰,不绝如缕。尽管历朝历代都有面目可憎的齐鲁文士甘当鹰犬,为专制主义推波助澜,历朝历代也都有有识之士为恢复齐鲁文化的源初价值旨向而殚精竭虑。齐鲁文人曾经为伟大而崇高的历史文化使命而呕心沥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可谓这种精神的光辉写照。 在本世纪的后年代,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山东的文学创作正在显示出颇具生命力的文化走向。那种机械的、麻木的、僵化的精神气质的云烟在渐渐地消散,齐鲁文化的源初价值旨向在世纪末情绪围困的文学王国中,显示出迷人的时代的人文光彩,重新塑造了20世
《山东剪纸民俗》一书的作者从一个全新的、民俗学的角度来审视民间剪纸,从而为我们展示了民间剪纸更加丰富、生动、深厚的内涵。作者从民俗功用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剪纸天地。许多民俗活动,如人生礼仪(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等)、过年过节、居室装饰等,都离不开剪纸。这些剪纸作品,都跟活动的内容相吻合,也都有一定的功用。如“五子登科”、“百子图”等是用作“求子”的剪纸,喜窗花、箱子花、饽饽花、鸳鸯花等是用作婚礼的剪纸,“八仙庆寿”“寿窗花”等是用作贺寿的剪纸;而灯笼花、闹元宵、剪蝎子、艾虎、剪斗鸡、“玉兔捣药”等剪纸又分别与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的风习紧密相连,是用作庆贺这些节日的剪纸。
儒学发源地孔孟之乡的民俗则是在历史与传统中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意境久远,显示了文化的传承性,《孔孟之乡民俗》即以大量可贵的真实资料和丰富有趣的民事活动,全面介绍了孔孟之乡民俗风情。内容包括孔孟之乡祭礼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俗,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 无疑,民俗文化的发展都带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各个地区既有着华夏文明的联结性的相通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省区,各个微观区域的民俗文化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山东民俗,由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出浓郁的风土人情,表现出齐鲁大地民俗浓厚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齐鲁民俗丛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所编写出的一套反映齐鲁大地民俗气象万千的书籍。
泉的传说故事,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它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的时间性、真实性、艺术性并不十分重要,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大可不收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但它对人们的启发感悟作用却是实在的——这也许就是它广为流传、久为流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泉的传说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本书搜集了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近40篇传说故事,以及刘若奇同志新近创作神话故事《神泉》,编印成书,敬献读者。 本书在内容上力避雷同,在篇幅上不求冗长,在语言上力求原汗原味。本
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山东运河占运河全程的近三分之一,恰处在京杭运河中段。在这一带状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民俗文化,更能代表先民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多纬度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更具有中国南北文化融汇撞击与相互滋养的特色,也更能体现运河文化善沟通重交流的独特魅力,本书就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山东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走进德国》系列教程分为三册,共由150篇短文组成。文章题材多样,图文并茂,除了涉及德国战前站后历史、地理气候,历史名城,山水风光,著名人物、文化娱乐、生活常识等方面以外,还侧重介绍了国民经济、教育体制、财政金融、医疗卫生、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税收保险、外交关系、欧洲统一等有关知识,集通俗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每篇均配练习题,书末附有参考答案。本系列教程让读者既了解德国风情知识,又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德语水平。本书为册历史文化。
本书以大量可贵的真实资料和丰富有趣的民事活动,全面介绍了孔孟之乡民俗风情。内容包括孔孟之乡祭礼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俗,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
本书分为三篇,经济篇、华人篇、观光篇。详细内容包括经济篇——中加经贸往来、中加贸易与投资的现况和前景、国际资本在东亚地区的流动与加拿大的对外投资战略、加拿大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亚太的经济政策、中国加入WTO与中加经贸易关系、加拿大的失业保险制度、加拿大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的企业减税计划与货劳税征管规定、加拿大个人收入税制度评述、“9·11”事件对加拿大经济的影响、加拿大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和对策、2002-2003年加拿大经济分析和预测;华人篇——加拿大华人移民和社区、总论、加拿大的早期中国移民、战后加拿大华人移民、当代华裔加拿大人、加拿大华人在就业、教育和收入等方面与加拿大人的比较、加拿大著名华人事迹选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