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芙蓉街是济南历史上有名的 金街 ,建街距今已经有三百年的时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悠久的历史。本书从芙蓉街建街前的历史开始,通过一个个小的故事,详细介绍了芙蓉街的位置、泉水、名人、商号等内容,将芙蓉街的 花灯一条街 闻香一条街 文化一条街 名产一条街 时尚一条街 的种种面貌展现出来,通过数百年间芙蓉街历史面貌的改变,体现了芙蓉街对于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让人们对这条耳熟能详的济南古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陈荣泽著的《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音研究》是调查研究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的 部学术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本书选取关中地区11个“山东庄”作为山东方言岛的代表点,主要调查其老派方言,通过细致地描写音系以反映山东方言岛语音的基本面貌,与中古音进行比较以反映其语音的基本特点,将山东方言岛与源方言、关中方言进行比较,展现山东方言岛在语音上发生的各种变化,探讨山东方言岛语音变化的特点、原因及方向,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揭示山东方言岛语言演变的一些规律。
《山东地方史文库(第2辑):山东思想文化史》各卷的作者,均是山东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多年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教授、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他们在山东历史的研究方面均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资料积累和写作经验,因此对其撰写的书稿都能做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每卷作者在撰稿中都注意吸取当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采取了比较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10部专史大都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系统条理、文字流畅、深入浅出等优点;另附有与文中内容相关的多种图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山地雄伟挺拔,胶东丘陵蜿蜒起伏,西部、北部平原一望无垠,东部海岸线曲折多姿。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星转斗移,天地轮回。人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地迁徙,寻找理想的生息和繁衍之地;就是在同一个地点,也不断修建和扩建城垣、居址和墓地。因此,无数的历史物证,文明的彩葩,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或深埋于大地之下。 19世纪初,在欧洲,肩负着探索古代世界物质文化历史的考古学诞生了.20世纪初叶,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中国人以其聪明好学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19年“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只巨臂的推动下,很快完成了从“金石学”到考古学的飞跃。 山东有幸,在考古学进人中国后,很快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依托著名的大江大河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苏美尔和巴比伦(现伊拉克地区)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正是这些大江大河蕴育的丰沛淡水资源,汛期泛滥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壤和相对稳定的食物生态系统,养育了数以亿计的古代先民,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运河是人工修建的可以航运的河道。运河的开凿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 开凿运河工程浩大,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水系、水工技术、组织管理和社会经济诸多方面。运河的修建集中了当吋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智慧的结晶。 世界上早的通航运河是开凿于古埃及塞劳斯内特三世时期(前1887年~前1849年)的绕行
济南的古村落如诗,写木繁篱落,诵青山涌泉,石碾、水井、雕窗皆有故事,古寺、祠堂、角楼处处思量;济南的古村落似梦,翻开泛黄史书中那沉甸甸的一页,用一棵古槐、一叶小船、一弯山泉引无数风流人物再叙旧事;济南的古村落是 根 ,是天然的 博物馆 ,我们在这里看建筑、观古木,品读典故传说,倾听历史的悠然回音
《与黄河一起走过》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宣传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春利30年来在治黄宣传战线辛勤耕耘的硕果。对于治黄宣传工作,他执著热爱,辛勤采写,笔耕不辍,只身钻进8米深的洞中探摸堤身隐患,乘船抵近“阎王鼻子”拍摄黄河人海照片,昼夜兼程三千里到四川抗震前线采访,除夕夜奔波在标准化堤防施工一线。他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围绕断流话题、汛期内外、治河轶事、为水而呼、黄河流入市场、黄河人的风采等选题,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记录了黄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历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治河画卷。
邹、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这块古老文明的东方圣地曾经孕育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等文化巨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邹鲁 并称常见于史籍而一直延续至今。《庄子 天下篇》记载: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史记 货殖列传》中亦说: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汉书 韦贤传》中称赞邹鲁为: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被誉为 邹鲁大儒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中提出: 邹鲁学者多断断于礼容之末节而不见其大,惟子思述家学以作《中庸》。 可见, 邹鲁 一说自古有之。两千多年来,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备受尊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