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是一些从城市气垫出发的记忆组合,也是一些过往记录的勘误集合。 这也让《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同时具有了发现、开拓和信息修正的多种特质。透过这里所展现的图像与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城市生命之树从萌芽初现到枝繁叶茂,与此同时,这些影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文明肌理,成为城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从孕育、诞生到长大,都伴随着一份记忆。构成决定城市性格的基因,也使得青岛得以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不仅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城市进步的历史渊源,体味城市持续着的开放、交流、创新渴望。也让今天的青岛,得以在持续守望中持续产生着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
这是一部水墨视野中的地方美术史,回顾和述评了山东美术的发展历程,对地域风格的源流和特点,做了深入具体的剖析。 全书长达26万字,分为 精神的光芒 水墨的韵味 和 复兴的引擎 三篇,共九章,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齐鲁美术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并对美术史背后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学史做了深入探究。全书配有数十位山东画家的代表画作,图文并茂。 《水墨山东》把齐鲁美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大背景下,有效拉长了山东美术的景深,使其有了精准的历史和时空定位。
本书围绕2013~2014年山东文化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对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和预测。
......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助
《 山东人的酒文化》 这是一本充满美酒气息、飘荡着文化意味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以山东酒文化为中心,或者以山东酒文化为切入点的文化读物,以颇具典型性的山东酒文化为主要审美对象,深入考察了山东酒文化的渊源、发展情状、历史脉络。有学术,有观点,又非纯学术;有很强的文学性又非纯文学,有沧桑历史又非纯历史。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体现出山东人对酒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很多喝酒的故事、情节、人物、礼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书研究对象以先秦时期为主,兼顾其他时代,选择孔子、墨子、曾子、子思、管子、晏子、孟子、荀子、鬼谷子、孙武、诸葛亮、颜之推等十二位齐鲁诸子创造的经典思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社会、指导现实人生的作用,在保证学术性的基础上,强化了应用性、普及性,行文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以期让以齐鲁经典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普通百姓人家。本书对提高文化山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推动山东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和学界 研究成果,参照历史文献,从考古学角度对以山东省为核心的海岱地区(或东方地区、齐鲁地区、东夷文化区)早期文明与社会发展详细特点、具体进程进行了论述。本书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特点突出,社会发展模式也独特,二是海岱地区对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三是从古代文字产生、社会分层、两性分工、贵族用品玉器制作与控制、盐业生产与区域社会发展等具体方面分析了海岱地区史前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四是东夷族群对夏商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与夏商王朝的关系,五是殷商文化在海岱地区的发展过程,着重指出,商代晚期,殷商文化与势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围退缩,唯在东方地区发展 为稳定,聚落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文化面貌
本书以考古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分十章阐述海(黄、渤海)、岱(泰山)、淮(淮河下游故道)所标示的“海岱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由蒙昧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达于野蛮时代鼎盛期;在海岱龙山文化阶段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初的古国群;其后又经历了夏代东夷言国群的岳石文化发展阶段;至商代,受到商王朝的征伐和礼制的浸润,海岱区出现了夷、商国族“插花”分布的态势,形成了两源的商代东土方国文明,开始了夷夏融合的历史之路;进入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文明政策加速了海岱区夷夏文明的趋同与融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齐国首创霸业,海贷诸国也得到发展机会,形成了繁荣的齐鲁化圈;占国时期齐国为争取统一天下作了全面准备;秦帝国的建立,使百川汇海,海岱文化终汇入秦汉文明的巨流。 作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展示齐鲁饮食文化和富饶土地的佳作。 全书20多万字,紧扣齐鲁饮食文化的关键词,时间跨度近万年,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呈现出独特的思想饱满度和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本书结构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鲁味之源、菜系之首、和美之道,一共用九章来深度阐述。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作家在书中集中呈现了他对山东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书里既有强烈的现实情怀、生动故事和细腻表达,又有宏阔的历史视野、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甚至还有具体的烹饪技巧,是一本讲好山东饮食故事、讲好山东文化故事、讲好山东人故事的难得佳作。
中国古文明无论在起源路径上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都充分显示了特色性。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学术界在表述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方面,基本上是套用西方的相关理论、概念、术语。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也不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以传世文献资料为线索,以西方文明史理论为参照,具体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气候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等背景原因,从而揭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早期性、多元性,分析中国文明早期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独特路径,总结中国文明成熟发展过程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绵延性,从而构建中国古代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独特道路,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孔庙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据史料记载,在孔子辞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旧居改建为祭祀孔子的庙宇。经历代重建扩修,明代形成了现有规模。前后九进院落,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庙内共有殿阁亭堂门坊100余座。孔庙内有孔子讲学的杏坛、手植桧,存有历代碑刻1000余块。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曾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房、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地名是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含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等,地名文化载体多样、形式丰富,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传统元素。作为人类早生存聚居之地的自然村落,见证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村落名字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村名背后,都可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一段辉煌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印迹。细细品读这些熠熠生辉的村名,无异于打开了一扇与一个地方历史时空对话的大门。此书选取了12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村落,以村落名字的来历、历史变革为红线,从历史、地理、古迹、民俗、自然风光、文化旅游、特色美食以及非遗、名人等各个角度,巡礼传统的村落,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采华章、人生百态,探索村名历史演进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活于斯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产方
《洛阳文化发展报告(2018)》由洛阳市委党校和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本书由主报告、专题篇、区域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部分组成,汇集了洛阳市委党校、河南科技大学和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7年洛阳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加快构建洛阳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是洛阳文化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报告指出,2017年,洛阳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文化艺术活动精彩不断,文化事业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力,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行业有序推进,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洛阳市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稳步推进,博物馆建设和文化文物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传统村落和历史街区保护力度加大,文物事业呈
淄博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陶瓷、琉璃、丝绸,在淄博大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堪称当代淄博众多城市名片中的代表。新平同志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将其概括凝炼为“淄博三宝”,充分展示了“三宝”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淄博人民对“三宝”的殷殷钟爱之情。 《中华之光 淄博三宝》分为“大美陶瓷”、“大彩琉璃”、“大丽丝绸”三章,语言通俗活泼,图文情趣并茂,笔触悠然而不失厚重、浪漫而不失专业,艺术地再现了“淄博三宝”的发展脉络,以及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能够为中外宾朋打开一扇了解淄博绚烂历史文化的窗口。
《与黄河一起走过》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宣传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春利30年来在治黄宣传战线辛勤耕耘的硕果。对于治黄宣传工作,他执著热爱,辛勤采写,笔耕不辍,只身钻进8米深的洞中探摸堤身隐患,乘船抵近“阎王鼻子”拍摄黄河人海照片,昼夜兼程三千里到四川抗震前线采访,除夕夜奔波在标准化堤防施工一线。他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围绕断流话题、汛期内外、治河轶事、为水而呼、黄河流入市场、黄河人的风采等选题,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记录了黄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历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治河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