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话叫“讲张”?为什么北寺塔“不是塔”?“四摆渡”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看到旧物事中藏着老人言,数字里也有酸甜苦辣;你会发现苏州人的小寓言连嘲讽都那么特别,苏州话中的历史印记是那么鲜明;你会被鱼米之乡才有的口头禅深深吸引,你会为被遗忘的生活百态无限感慨。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而本书能给关注、使用和保护苏州话,乐意融入和乐意研究苏州社会、苏州风俗、苏州情调、苏州生活方式的朋友们,带来兴趣、方便和快乐。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专享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西湖别墅(西湖全书)》以南山 西山 北山 湖滨为顺时针方向,从南山路的澄庐始发,环湖一周,沿途介绍了100余幢西湖别墅的来龙去脉,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希望给读者一个对西湖别墅直观的印象。这些西湖别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也正是西湖别墅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是财富,历史留给西湖的财富。
桥梁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造福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器。作为新中国仅次于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回忆,展现了大国工匠的技艺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作者梳理了大桥长达10年的建设历史,介绍了大桥设计方案的由来、桥址的选定、两停两复的波折等,热情讴歌了大桥建设者,礼赞了大桥不凡的诞生历程。
本书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境内、雕刻于六朝时期的陵墓神道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全书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在搜集辨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讲述了六朝石刻的历史与现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以及自清末民初以来对六朝石刻的研究与保护,语言清雅、图片丰赡,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六朝石刻的前世今生。
本书生动地介绍了瞻园的变迁,对瞻园的历史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可通过本书一窥瞻园的前世今生。
本书更多地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刺绣的艺术世界,从苏绣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苏州精致的态度,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出刺绣技艺的化神出奇,终发现锦上添花的刺绣绝非小道! “针史”告诉我们描龙绣凤中的文明进程;“绣品”给我们传达出苏州绣的精细雅洁;“绣市”展现了全盛时期的苏绣产业;“绣俗”绣的是骨子里的传统和性格;“绣谱”让针线在尺幅间呼吸;“绣娘”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也创造了苏绣传奇;“名品”是绣花针讲的神话;“华章”是苏绣的发展,是千丝万缕绣新篇。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收录了长江流域的诗词名家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诗词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长江流域产生和发展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可谓星光璀璨,英才辈出,影响深远,成就蔚为大观,展示出我国诗词的旺盛生命力和伟大创造性,其艺术特色鲜明地表现为清奇弘丽,如同长江的气势风貌,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景观。纵观古今,长江流域的诗歌不仅汇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滔滔干流,而且连绵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屹屹峰峦。本书随文附图160余幅,以飨读者获得文图相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个也是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
该书是 典范苏州 系列中的一册。本书通过稽考、梳理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献等再现了古代苏州名门望族和寻常人家的家风家训,同时介绍了吴地家风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氛围等,对应全书为家风起兮、望族家谱、平民家事、百家规四个章节。文章举例丰富、材料翔实、全文考据严谨,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全书图文结合,适合大众阅读,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其中的舟船桥梁是其重要的一环。舟船桥梁作为长江上人类的造物,与长江息息相关,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母亲河相依相伴的倚仗。 从古代的独木舟、石板桥,到现代的万吨巨轮、钢铁大桥,无不见证了我们对长江的依赖和与她的共存。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对长江流域从古至今的舟船和桥梁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诠释,突出地表现了从古至今舟船和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越对二者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进行探究,越能更加展望美好的未来。
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一路登临游赏,跋山涉水,啸月吟风,一步一步从历史走向未来。现在,我们有幸立足于 今天 的崇楼伟阁之上,俯仰天地,纵横古今,敞开胸襟,飞扬神思,与先人对话,邀来者同游。本书依循从上游到下游的空间顺序,穿行在长江流域沿岸各地的楼、台、亭、阁之间,目不暇接,寻着历史的足迹,回溯历史的流光,追踪先贤从容的步履,欣赏其文采风流,感受其精神情怀,体会其人格魅力。
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都在小小的一个区域内,这里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腹地,被称为三江源,也是中华文明之源。但是探访它非常困难,中国人等了几千年才找到了它。 它是中国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海拔*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本书以长江流域科学考察为主线,兼顾黄河源、澜沧江源区科学考察,对大江大河源头进行探源,同时,叙述对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河段或者区域考察的感想。书中提到的 三江源 主要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已经超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的范围。如果你想了解*权威的三江源实况,请开启神秘的三江源之旅。
钱塘江是我国*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着流域人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钱塘江功不可没。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寿昌江畔;新石器时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约8000-7000年的“跨湖桥人”,分别在江畔创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古越人凭借钱塘江,创造了“越文化”,考古发掘证实古代的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已有人工种植的水稻,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水井,说明那时已有灌溉农业和生活供水设施;“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也都证明,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两岸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人类*早的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华城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雄关重镇到六朝古都,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承载着长江流域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地域分布为顺序,详细介绍了长江上、中、下游的27座名城和9座古镇。带你领略到东巴文化中心丽江的神秘,千年盐都黑井镇的沧桑;成都游天府之国,岳阳观巴陵胜状;虎据龙蟠,南京历六朝金粉;吴侬软语,苏州称人间天堂。本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底蕴与特质,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城镇文明的风采风貌。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本书主要对长江流域寓言典故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介绍和举例,融故事和讲史于一体,使读者能在引人入胜的感觉中度过一段神奇的心灵之旅,在故事中体会历史的深蕴,以古鉴今,给予我们启发的同时,更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典籍中寻找到今天的影子。
南唐二陵 是南唐烈祖李昪钦陵、中主李璟顺陵的合称,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和2010-2011年两次对南唐二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经过,历年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详细描摹了南唐二陵的建筑规模、布局结构及丧葬制度,对600多件出土文物的品种、来历、价值、特点等加以详说。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大体了解到晚唐五代的时代风云、南唐二陵的风貌特征,以及位于祖堂山南麓的南唐陵园现状。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中国*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 唱、做、念、打 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戏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艺术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对于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本书按照长江走向, 对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不同戏曲形式予以概述和评说,对长江流域戏曲艺术的起源、历时发展、现状及文化传承作了系统的梳理,广泛介绍了各戏种的代表曲目和流派特征,内容丰富,结构精巧,文字精美,为读者了解长江流域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