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率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有机联结起来进行动态考察和研究,主要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剖析了客家优良传统的基本表征、主要结构、重要功能;充分肯定了客家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深入挖掘了客家优良传统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全面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的互动机制;努力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弘扬客家优良传统的路径选择;客观评判了客家妇女在国家兴亡面前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
《世界名校之旅》通过对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介绍,把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全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一流大学的精神。 本书不仅介绍了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当今风采,还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不同大学的价值取向。 此外,本书还体现出对中国读者的独到关怀。书中尽可能把各所名校与中国的关系介绍给读者。各大学的“留学小贴士”一栏则以详实的留学资讯,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书中520多幅精彩的照片,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一流大学的美丽风光和多彩生活。而朴实的文字则让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作为一部历史语言学的著作,《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对福州方言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水准。它也为其他方言区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书中具体包括了:传教士与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语法特点描写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客家与梅州书系”分《客家新探》、《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艺韵》、《客家民俗》、《客家诗文》、《客家之子》、《客都梅州》八本书,每本书20至25万字之间,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为丛书之一。
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本书属于岭南文化书系之客家文化丛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出生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祭祖习俗、生活习俗、练武习俗、忌讳习俗、家礼习俗等等,将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以简洁明快的叙述笔调娓娓道来,配以多幅插图,图文并茂,通俗生动,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民俗,认识客家文化。
这部两卷本的经典文献汇编上起公元前三千年人类远古文明发源之初,下讫21世纪全球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全面展示了一幅绮丽多彩的世界文明历史画卷。 所选文献代表了人类在历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传记以及史诗、神话方面的成就,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些文献或者提供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独特文明的生动见证,或者生发了他们对所处社会的真知灼见。 六大文明时期的导读及每篇文前的题说,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对文献的产生背景及作者生平辅以必要的说明,风格简洁,分析透彻。 本书既适合大学师生学习研读,也适合所有有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的读书人阅读和赏析。
全书共分六章。章导论部分主要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死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尤其通过对以民间歌谣表达死亡观的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总体上在人类学视野中以民族求生存的口头艺术为线索,对贯穿其中的云南各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和初期形态进行了简要描述、分析和概括。第三章是对原始宗教吸纳人为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以及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了重组所体现的死亡观进行描述,呈现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民族死亡观的特点。第四章以爱情为主题,以表现种族繁衍派生的爱情主题歌谣为对象,在展示爱情冲突中寻求对生命的理解与对死亡的看法,从而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面对生死选择时,或执著于生、或放弃生的深层心理。第五章探讨信仰人为宗教伊斯兰教的云南回族
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间从粵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建立了400多座村庄,在人数的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没有被同化。直到1970年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本书的作者们探讨了香港客家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源流、语言、民居、宗教信仰、环保意识、教育、饮食和生态旅游资源等。尽管香港客家已经因为香港都市化而不断融入本地主流社会, 但是香港客家文化曾经有过一段璀璨的时期,本书希望为这些光辉留下一点记录。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客家学课程的参考读物,同时对有兴趣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在新的学术环
本书分为“创业歌”“祖庙颂”“故土情”三个部分,其中“创业歌”是重点内容,共二十三篇文章,以演义体的形式,通过福安各乡镇不同的地域分布,勾勒出林氏在福安的世系分脉,将福安林氏的源流发展史作一个清楚的阐释描述。
《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立足于田野调查实践并结合文献资料,对赣闽粤客家区域民间信仰进行 了综合考察和理论探讨,既对客家人的神明祭祀、祖先崇拜、风水信仰、巫术与禁忌等予以系统的描述, 还用一定的篇幅,考证了与民间信仰相对应的制度化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在客家主要 区域的历史沿革。在历史考证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 文化》作者林晓平还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开发与利用及 保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这一本书,是室利阿罗频多答北子的书札,少分一集,专说瑜伽这修为。 所谓“超心思底瑜伽”‘着眼于人类精神之进化,要在进化中建立此一“超心思底知觉性”;正如“心思”于今为人类知沉性的一永恒境界,要“超心思”也成为这一样。不必在全人类皆如此,可能只在一少数人群。这原则既确立,则其余一切将由“超心思底权能”发皇,成就。这是人类知觉性的一番激烈而且全般底“转化”。人这心思化了的生存体,起初出现于情命底和物理底生存界时,当然已是一重大转变,而“超心思化”了的生存体将来出现,必然更是进化史上一急剧迈进了。这以后将是无穷底神圣显示与圆成。其全部哲理学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人生论》。 “基础”,原字多数,皆修为之事,瑜伽窨是实践之学,据阿氏乃摄人生之大全。
《福州习俗》的出版,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和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的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 的确令人难以忘怀。尽管旧有风习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悲喜剧,但人们仍怀着缱绻之情,愿从书籍中了解和认识它们,以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