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翻阅敖超的诗选《遇见》,思绪总是游离于那一首首鲜活的诗句之外,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敖超 不容易 !敖超真的不容易,3个月大点随父母进藏,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乘坐卡车历经数日才抵达拉萨,缺氧、低温、饥饿伴随了他一路。15岁走进军营,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在高原的军营里站岗、放哨、摸爬滚打,经受了多少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不应该经受的磨练。17岁他脱下军装成了一名工人,他只身一入在高原打拼,其他不说,就其生活的艰辛也实属不易。后来,因为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他走进了文艺青年的圈子,开始亲近诗歌,并勤奋写作。从此,他不断有零零碎碎的 小东西 见诸报刊,这是改变敖超人生轨迹的重要阶段,细细想来还是 不容易 。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史构成了时地纵横坐标,这部分基本上根据文献和近代论著写成,也包括作
该书是作者在西藏的新闻战线上工作二十余年里所著的四百多篇新闻作品中精选而成的新闻作品集,也是作者从事新闻工作所留下的足迹或总结。书中介绍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下,西藏的各行各业里所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的事迹。同时,讽刺了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和虽然生活富裕但从不乐于助人的少数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
本书采用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成因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物理、化学、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改由地区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物化遥异常、各地质体的含金性及金的赋存状态、金与相关元素的组合特征、典型矿床特征、成矿时代、成矿过程及矿床形成后的破球作用等进行了较全、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改则地区金矿成矿远景分析与预测。本书根据区域成矿学理论,紧密结合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特殊的构造环境,对改则地区金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其产物、矿床形成后变化和保存的条件及机理、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和物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和总结了改则地区金矿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对西藏乃至东特提斯地区开展金矿找矿和科研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而特别指六江流域上中游地区。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 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
本辑所载《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商道——英国尝试进入西藏的早期历史》是作者舒勒·坎曼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著作。虽然文中难免流露出殖民主义色彩,但是作者以犀利的眼光分析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演绎了当年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如何一步一步闯入西藏的过程,为我们研究帝国主义侵藏史提供了不少正面和反面的素材。 乌瑞先生的《在古代西藏编年史中王后色玛尔噶尔[SAD—MAR—KAR]的歌》通过对古代西藏编年史、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等进行的缜密的文献学梳理,从一个特殊的层面剖析了王后色玛尔噶尔[SAD—MAR—KAR]的歌,揭示了西藏古代诗歌的语言结构及政治色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