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民俗学著作。华东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七省一市。华东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华东地区的婚礼仪式上,无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 六礼 传统婚礼习俗,还是现代社会最新潮
本套丛书以1958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3年五次大规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汇编对象,以云南大学所藏大量稀见原始档案为底本。这一批资料包括1958 1983年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的2000多件稀见的作品文本、手稿、油印稿、档案卡片和照片,涉及18个民族,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等多种文类,其中如《千瓣莲花》《章响》《创世纪》《逃婚调》《日午牛牛》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批资料曾有过内部的油印本,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成为几十年来学界翘首以盼的重要学术史资料。本书以1959 1962年云南大学西双版纳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所搜集整理、翻译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成果为主,主要包括:《章响》《苏文》《玉喃苗》《乔三冒》《苏年达》《千瓣莲花》《召香勐》《帕松敏》《姆莱》《欢笑的南览河》《召波啦》。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工具书,是学习、了解、深入研究蒙古学的经典。全书定为二十个学科卷,以蒙汉两种文字分卷出版。全书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它是研究工作的助手,也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科领域并进行纵深研究的桥梁和阶梯。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是靠前上收藏托忒文古籍数量很多,内容很丰富的地域;也是在世界上专享活生态使用托忒文的地域。伊犁河流域收藏着几千部托忒文珍贵古籍,其中不少是官藏或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孤本。叶尔达主编的《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靠前辑共3册)/学研究文库》的搜集整理者自2000年迄今,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伊宁县等地额鲁特人民间进行长年的托忒文古籍田野调查,发现了上千部托忒文古籍,并以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拍照或扫描了这些古籍。在此基础上选其中很珍贵的托忒文文献汇编了该书。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经中国西南,塑造了壮丽的山河和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若从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出发,驱车穿越雪山,沿江水逆流而上,深入滇西北山区,就能来到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的干热河谷。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纳西和摩梭的族人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守护着物种丰富却又分外脆弱的山地环境,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系统而庞大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特有的 宇宙观 自然观 人生观 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地区民俗风物影响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本影像志基于研究团队、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山地河谷的多年调查,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金沙江串联起来的 4 个纳西族与摩梭人村落 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油米村的生态环境、
《中国福到:书法学习与体验》由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组编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 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 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
《宏德学刊》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常设的栏目包括:儒释道综合研究;中华语言文字研究;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综述、重要学术对话、书评等。
城市史(urban history)研究的是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史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城市。城市史不是像地方史那样以编年体的形式研究和撰写一个城市的历史(city history),而是把城市视为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城市数量就越多,规模也越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城市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般说来,城市史主要研究两个内容:一是城市发展各时期的规模和外观,包括城市的数量、占地面积、人口的规模和构成、建筑规模和风格,以及水、电、交通等市政服务、城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倾力打造中国文化研究高端学术品牌,主要刊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关的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常设栏目有专辑、专题、理论探讨、书评、学术动态、专家访谈等。
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