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中华民俗大典 甘肃卷》记录了甘肃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 五四 以来主要民俗事象。 根据甘肃民俗文化特点,《中华民俗大典 甘肃卷》大类为九章,为了突出甘肃卷的特色,主要编选了对于地区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特别对于甘肃的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三个独有民族的民俗事象做了侧重详细的叙述,对于汉族的民俗事象,选编了能代表一个地域的内容。 敦煌是世界文化宝库,《大典》对敦煌古俗专门作为一章叙述。主要以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献记述的民俗为主,也有其他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敦煌古俗一章也是本卷亮点之一,它对于我国古民俗以及丝绸之路多元民俗研究都是及其宝贵的价值。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眼光向下 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中华民俗大典 北京卷》全书共十章,涉及北京地区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节日民俗、物质民俗、生产民俗、社团民俗、信仰民俗,等等。本书具有如下鲜明特色:一是在研究范围上兼顾了整个北京市的城区和郊区,反映的是真正意义上整个北京市的民俗。二是在写法上根据 立体思维 进行写作,内容更加全面而深刻,语言生动流畅,具有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和耐人寻味的可读性。三是在年代跨度上,从古至今,既有北京作为五朝帝都传承至今的传统民俗,也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发展涌现出的新民俗。本书的出版,将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以宋刊元修本为底本,以元刻明修本为对校本,进行点校。 《礼书》旨在综合阐释宋以前礼制,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礼制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应的礼器、祭品等等,十分详尽,无所不包。陈祥道撰作此书,杂采众家,没有专遵汉唐某家旧说,对郑玄的观点也进行了辨析,评论审慎、有根有据。书中配有800余幅礼图,对礼仪、礼器进行形象化呈现。极大方便了宋代以来的读者理解先秦以降的礼制和礼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大戴礼记集注》十三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清宣统三年温州务本石印本影印。戴礼(一八八〇—一九三五),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礼记通释》《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孑遗文钞》《孑遗吟草》等。 戴礼以为“欲救末流之弊,必自学《礼》始”。其《大戴礼记集注》采各家解诂之详审者,引证皆取资经传,以相发明。集注或校勘,或训音,或释义,从名物制度、史实地理、义理出典等方面作出详尽的注解。戴礼治学受到清代崇礼、尚礼、治礼之风的影响,广征博引,集诸家学说之长,时有己见,以“戴礼曰”或“礼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出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今《温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