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回,可口食材数不尽。一年终始,应景美味吃不腻。江南的福气在此,江南的日常如此。作者勤挖史料、巧运笔触,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百年前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与流变。本书是洞察近代江南民风民俗的 饮食方志 ,是亲近百年前水乡日常生活的 访古指南 。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家园。传承与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研究》透过一个具体村落,提供了一种旅游活化传统村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建构本土化的传统村落保护理论添砖加瓦。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 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 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 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 学问社会科学化。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本书作者遴选了同安有影响的文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十一个,介绍其简要履历,展示其在文化传承上的成就,展示同安文化的整体面貌。其中有著名的颜立水和蒋大营等资深的文史工作者,也有吴招治等非遗传承人。
黔南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布依、苗、水、瑶、侗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多个方面,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是黔南州所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极其闪亮的部分,是黔南这颗地球绿宝石独特的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影响重大。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满族说部借用汉族对长篇叙事文学的界定,是散韵结合的综合性口头艺术。高荷红编著的《满族说部传承研究》是对满族说部全景式的研究,涵括了从满族说部相关概念的界定到对满族说部搜集史的研究,从满族说部传承人、传承方式的研究到满族说部文本情况的介绍。结合多次田野研究和满族说部传承之特殊性,《满族说部传承研究》提出了“书写型”传承人的概念,阐述了满族说部传承圈及文化圈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伴随着满族在历史、社会乃至文化上的巨大变迁,满族说部传承衍生出独特的演化模式:由口传到书写的利用,从氏族秘传到共同地域的广泛传递,由满语演唱到满汉混合语的演述,从而实现多族群的共享。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访谈和田野研究,31位满族说部传承人的生平及传承曲库得以较圆满地呈现。
庙会的起源、庙会的嬗变轨迹、庙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庙会文化的基本类型、古代神庙与庙会的基本结构、庙会与原始信仰、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庙会与人文文化、中国庙会群的基本分布、中原庙会与中原文化、同条共贯的庙会群落及其华夏文化。
《水清土润》融汇了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民俗发展演变与创新成果和民众关注热点,从“文化”的视角对江南民俗作了周详而细密的考察阐述,立意新颖而富有创见,内容翔实而精彩迭现:由于江南民俗千头万绪,编著者匠心独运,通过精密构思,巧妙安排,凸显主线,削去枝蔓,在有限的篇幅中提纲契领地囊括江南地区最典型、最富特色的民俗事象,并予以充分地展示,给人以深刻的“江南印象”。《水清土润》以古代文献、近现代调查报告以及通过田野作业法获得的手资料为根基,勾勒江南民俗特点,厘清江南民俗文化发展脉络,发掘已经湮灭的江南民俗文化资源;从饮食、礼仪、节令、娱乐、民间工艺、审美风俗乃至祈福禁忌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对民俗的源流和演变作饶有价值的诠释和考订,探索其深厚底蕴,分析论述其历史流变,颇多新颖而富有意味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在追求一个理想.那就是时空。为了了解过去,人们创造了历史;为了把握将来,人们付出了更多。一代又一代,观察、思考、决策、归纳,循环往复。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是隐隐觉得:尚未发生的一切必定有章可循。于是,有了占测。 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上至“经典”的《周易》,下至贩夫走卒的街谈巷议,关于占测的内容可谓俯拾皆是;上至天上的星宿,下至草木器物,都可能成为占测活动乞灵的工具。亢龙有悔、物极必反是耳熟能详的成语,相面、拆字扶乩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占测,人们往往将信将疑,又觉得神秘无比。 本书选取了我国古代民俗风间中占测方面的主要内容作了基本的介绍。在章节安排上,主要以占测手段、方式的不同为依据,尽可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占测的产生、基本原理、演变以及其
二〇〇五年的端午节,在猎德涌,我亲眼目睹了几位白发苍苍的村民,在炎炎烈日下,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向水边,为自己族姓的龙舟队挥帽呐喊;在珠村,当几经周折,穿桥而过的龙舟队伍向村中划来时,村民们欢呼雀跃,鞭炮声长久不息,我似乎感觉到埋藏在村民心底的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的释放。显然,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像我这样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
《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作者持论以对小说文本的实况考察为依据,对《歧路灯》中有关民俗事象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习俗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详细的调查、梳理和评述,这方面可以《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中有关博戏风尚以及有关称呼语言的介绍和分析为例。《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对《歧路灯》中的赌场与赌术、赌博中的骗术伎俩、赌博中的酒与色、赌博群体的广泛性、赌博风气的普遍性、赌博危害的严重性,都有很详细的述说,可谓淋漓尽致、触目惊心。对《歧路灯》中称呼语言的情感表达和礼俗文化、《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及其语言的民俗特色也有非常具体的介绍。
“槑好南京”系列绘本以“南京文化”作为起点,通过动漫人物——阿槑,以及阿槑一家在南京老城南的生活故事为背景,将南京民俗、美食美景、市井生活等地区乃至中国的特色元素融入到故事中,通过绘本的形式诠释南京的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 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