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魏晋隋唐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民族发展为中心,以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依托,从政治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与西方的异同,揭示了导致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以及西方没能够形成像中国那样民族格局的内在原因,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而西方文明断裂式发展道路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5000多年文明古国如何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阐明中国道路、理解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部署,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理解“两个结合”的鲜明时代意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全面真实的中国。
四时烟火,陶染成俗,从历史深处,听到今天的故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怀疑伏羲女娲的神话?天圆地方的天坛地坛,建在北京城的哪里?今日香港铜锣湾大坑中秋节的舞火龙,为何有东汉大傩驱疫的遗意?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华人的生活里代代相传。口头传说的神话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在今天的日常里活色生香。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于5月5日亲自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人文交流更上新台阶。外国人如何看中国?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本。《生活在中国》以国际知名的电视界明星奥利弗·格朗让先生在华18年来的节目制作经历为主要内容,通过旅行见闻录的形式,图文并茂,回忆记录他在中国各地拍摄的故事和体会。奥利弗自2005年起来到中国发展,先后参与了《城市之间》《奥利弗游中国》《我的新疆日记》等多个节目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18年间,奥利弗化身为旅行者和记录者,从偏远的山区村庄到现代化的城市,他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在旅行中看到中国各地的山河风光,目睹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梦想,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部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巨大的发展变化。因此,奥利弗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各地发展变化的原始资
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本书既能为专业学者把握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也可为跨学科读者和一般读者提供比较广泛的民俗学基础知识。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与中国当代知名学者王学典先生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展开的系统对话成果的集成。本书分为“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两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个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赓续传统为视角,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重要论述谈起,集中表达了两位名家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的最新思考与见解。 对于“如何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与未来”这一主题,王蒙认为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是一个整体,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连续与统一,是我们的旗帜与力量所在;创新与包容,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续与统一的重
《民俗理论教程》为北京大学立项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民俗研究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流派,从比较神话学、神话-仪式学派、功能主义到民间故事形态学、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民俗学与性别研究、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法等,着重概述各理论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学者、代表论著、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批评性论述,提纲挈领、条分缕析,是一本内容丰富、详尽的较好的民俗理论入门读物。 作者多年来专注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曾出版《民俗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书进一步深入介绍了民俗研究理论的相关知识。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 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 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 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 学问社会科学化。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家园。传承与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研究》透过一个具体村落,提供了一种旅游活化传统村落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建构本土化的传统村落保护理论添砖加瓦。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的理念、方法为圭臬, 眼光向下 ,以碑补史,主要利用陕西地方碑刻和地方志,选取乡约、禁赌、义渡三个维度,重新发现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官府、民众、会社三者之间复杂多样的控制与因应关系,重新建构明清陕西区域社会史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书中通过对地方碑刻文献的文本细读,在历史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重新理解明清时代陕西地方治理的历史过程。 本书可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适于对陕西地方社会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邵象英编*的《那时故乡》是手绘漫画集。分为那时童年、那时亲人、那时爱情、那时故乡四个部分,共收入作品两百余幅,其中前三部分均为关于故乡、童年和母校的美好回忆,也是这部作品集*为感人、*有价值的部分。在很多读者印象中,漫画应具有讽刺性,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却是美好和快乐。不仅如此,前三部分作品释放的信息非常丰富,既有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也有温暖人心的同窗友谊和邻里乡情,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经过邵象英寥寥几笔勾画,就把胶东的风土人情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成为具有民俗价值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一虚构,全是真实生活的现场还原,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50后们的青春境遇,但那个年代的单纯弥足珍贵,值得铭记,也令人怀念。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收录广西那坡壮族文献记录考、20世纪前半叶舞狮习俗文献考、陈志良所录民国时期民俗文献考、《岭外代答》所涉服饰文献考释;中篇围绕《南宁社会概况》中所录的南宁年节习俗考释、饮食文化考释、 迷信 习俗考释、丧葬仪式考释、婚嫁仪式考释、南宁本地童谣考释,以此作为支撑展开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篇对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事项民歌的意义生成功能进行探析,由此回溯其文化渊源,为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史料依据和理论支撑。
《四郎探母》是传统京剧剧目,作品形成于清代。剧情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与《杨家将演义》的情节有所不同,宋将杨四郎(延辉)被俘,改名木易,与辽国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杨母佘太君率军来到雁门关。四郎得铁镜公主诓来的令箭,私往宋营探母,又连夜赶回辽邦,被辽主萧太后擒拿问斩,经铁镜公主等求情,方获宽宥。本剧据称为道光四年(1824)的庆?N平班戏单中即已著录此剧(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都门纪略》记载余三胜、张二奎、陈鸾仙(凤林)等演员都擅长此剧。全剧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该剧人物不少,行当配置相当整齐,唱念安排得当,唱腔也丰富而优美。尤其《坐宫》一场,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通过板式的变化、多层次地揭示了人
本书通过考察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揭示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并从需求管理方向,提出 需求表达-需求评估-实现需求诉求 的供给路径。本书首先解析了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回顾了已有研究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问卷调研数据、政府访谈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SEM方程,分析了重庆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应,需求制约以及供需失衡原因;再次,借鉴国内优秀地区(浙江、湖北和江苏)成功经验,结合本研究的数据支持,从需求管理理论出发,创新了重庆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模式;*后,提出推进供给模式实施的要素支持和制度框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突出的理想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礼记》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时,中华文化具有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有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王蒙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强盛的生命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书收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政治-文化理念》《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等几篇文章。王蒙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照传统文化,他提炼出“积极性、此岸性和经世致用性”,戏谓之“极简版”。作者的研究也具有鲜明的此岸性。就在这个极简版中,他不独分析了中华文化提倡学习、自强不息、立足现实等特征,也对其曾经讲
莲花山位于甘肃省康乐县,巍峨秀丽,秀峰林立,远眺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山。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周边三州六县的各族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的传统歌会。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历时六天。每年花儿会开始时,数万名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至莲花山,逛庙会、浪山、唱"花儿";到了六月初四下午又都陆续下山,来到莲花山麓、王家沟门的河滩地,分散于小树林中,夜以继日漫"花儿"、对歌;至初六日,人们再转场到紫松山漫歌、赛歌,到娘娘庙烧香拜佛及还愿,观赏盛大的"花儿"演唱会及擂台赛,声势十分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