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掌故丛谈》是一套中国日常民俗的考据型百科全书,系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九四五年由世界书局初版,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全套分为 岁时令节 神仙鬼怪 衣冠服饰 饮料食品 居住交通 器用杂物 游戏娱乐 谷蔬瓜果 花草竹木 等九大类,此次 小精装校订本 新增杨荫深早期民俗学专著、初版于1935年2月的《中国游艺研究》,合为10本。 本书一版再版,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显示出其价值所在。曾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优秀通俗读物奖 、第八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 整体设计奖 。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数量。此次 校订本 借助现代化查阅资料手段,使本书所引的文献更准确、更规范,以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 (1)由于作者是民国时人,书中某些名称、地名、译名难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云南史前文化史》中所论及的史前史,范围从 170 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至公元前 13 世纪。云南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直到进化成人类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在云南都有发现,屡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人类起源关键时期云南古猿的大量发现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云南是欧亚大陆*早出现人类的几个地点之一,此后一直生生不息。云南史前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体现了远古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与周边有着广泛的交流。以金沙江岩画和沧源岩画为代表的云南岩画艺术是云南史前文明的奇葩,记录着人类祖先迁徙的历程和生业方式,凝结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是云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搜集并购置了一批契约文书,目前藏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手抄本与珍稀书籍阅览室。这批文书保存情况较好,大多数产生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少数文书为明朝末年所立。文书内容多数为土地契约,包括买卖、租佃、典当、分家等类别,少量为官府文书。这批契约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乡村生活、民间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围绕 民俗主义 、 本真性 和 公共民俗学 几个核心概念,汇聚了德国、日本和中国等有典型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中既有译自德国、日本、美国的关于此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中国学者关于相关问题的有价值的讨论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首次译介的。 本书分六个单元:一、民俗主义与德国民俗学;二、民俗主义在日本;三、民俗主义在中国;四、民俗主义与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学;六、追问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眼光向下 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唐宋词为阅读者提供的审美新感受,以阐明唐宋词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和特殊地位。 全书具体论析了唐宋词的新颖艺术包装和主体美感特色,展示词所特有的文体特性和文学景观,同时兼顾词中“变体”的研究,对其别立一宗的风貌做出描述,使读者对唐宋词的认识 趋全面和丰满。
苗图是记录贵州、云南等地民俗生活的画本,是宝贵的图像民族志。成书时间以清代为多,既为国家治理提供参考,又在民间发行流传,手绘抄本种类繁多。日本京都大学珍藏了题为《进贡苗蛮图》《苗族画谱》《滇省苗图》《黔省苗图》《苗图》的五种藏本,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合作整理,附上解读文字结集成书。藏本彩图总计400余幅,配色亮丽,人物生动形象,配有介绍民族风俗的题解,记录了各地民族的习俗与日常生活。
本书共整理古籍十三种,其中《周易》为源,《焦氏易林》《京氏易传》《易洞林》《易占(一) P2482VD 》《易占(二) P2832A 》《易占(三) S4863 》《易占(四)浙敦 131 》《易占(五)北大 D197 》《火珠林》《周易古占法》《易学启蒙》《增注周易神应六亲百章海底眼》十二种为流,基本涵盖元以前历代重要纳甲筮法著作。纳甲筮法是《周易》筮法中影响zuida的一种,研究者历代不乏其人,故本次相关著作的解集整理,对于人们了解认识纳甲筮法,进而批判继承具有重要意义。
无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收录敦煌俗字2万余条,采用高清扫描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逐一进行考释,指出俗字的源流。《敦煌俗字典》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 讹火 遍布的观点;三、首次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首次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敦煌俗字典》将大大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收字不全的缺陷,可以为将来编纂更大规模的《全汉字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敦煌俗字典》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新鲜资料,将有力推动文字学的研究中心由古文字向俗文字的转移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组文化符码。十二生肖浓缩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时间空间序数符号系统及其应用习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介绍十二生肖的由来,介绍相关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十二生肖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为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间,与“官”或官方相对;“俗”即风俗,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民众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传承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 中国民俗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俗相比,中国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丰富多样的民族性,2.浓重鲜明的地域性,3.源远流长的延续性,4.注重功利的实用性。 《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
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本书为《中国民俗史》之明清卷。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明清民俗画卷。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是首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系统总结和传承中国民间游戏的图书。该书以传统游戏为经、民族游戏为纬,构建整套书的宏观布局;以史料记载为主、民间征集为辅,构建素材整理渠道;以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为参照,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旨归,探索一套科学实用的编撰体系。全书共计八卷,详细阐述两千余种民间游戏的产生背景、规则或玩法、历史沿流、民族或地域之间的变异、价值与文化内涵,并配有大量游戏图解。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收藏文物近百万件。公元l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翌年即在元代旧宫的基址上,开始大规模营造新的宫殿。公元l420年宫殿落成,称紫禁城,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王朝取代明帝国统治,仍建都北京,居住在紫禁城内。按古老的礼制,紫禁城内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后寝包括干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等,总称内廷。明、清两代,从永乐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都居住在这里。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19l4年,北洋政府将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部分文物移来,在紫禁城内前朝部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