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教授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教育生活基础与实践指导价值,几十年来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树颇丰,其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海内外受到学术界的共认和推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教育生活视为理论研究的土壤,将中小学校视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将儿童视为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通过课程研究指导、专题学术报告、教师对话沙龙、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结成了具有教育创新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朱小蔓教授指导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教育与情感文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应用、小学教师本科化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教育、班主任与德育工作等领域
《中国新闻年鉴》于1982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每年出版1卷,自2014年起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系列。《中国新闻年鉴》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上一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界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界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新闻年鉴 2022》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书将传播学研究范式与海外中国学的问题关切相融汇,通过对英美学界社交媒体研究学术前沿的重点呈现,聚焦其2007年至2018年公开发表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文本,探究其研究脉络、基本观点及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异与同,对其有价值的客观阐释,对误读或歪曲的剖析批判。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在信息科技的浪潮下,旅游业正经历着由数据 的深刻转型。本书从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核心视角出发,深度挖掘服务要素配置的内在逻辑,揭示影响游客体验的三大关键维度(服务属性的重要性、表现性及其影响满意度的非对称性)的运作机理。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维旅游服务优化模型——非对称影响-情感-表现分析(AISPA)模型,为旅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新视角和科学的工具。 本书既适合旅游研究领域的学者、旅游行业的 从业者,又吸引着对大数据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和对未来旅游体验有独到见解的探索者。对于渴望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质量的行业专家,以及寻找实操案例来指导业务发展的从业者,本书将带领他们在数据驱动的旅游新时代中发现无限可能,开启一场智慧旅游的创新之旅。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遵循“颠覆性创意打造场景、沉浸式体验满足需求、年轻化消费拓展市场、移动端传播营销引流、产业化发展拉动经济”的理念,进而整合资源、监测需求、升级业态、塑造品牌、强化运营、完善监管、增强体验、重塑活力,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基于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市场背景、技术背景和学术背景,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构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阐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技术支持、发展趋势; 解析文旅资源数字化管理、文旅需求数字化监测、文旅业态数字化升级、文旅市场数字化营销、文旅产业数字化运营、文旅监管数字化治理; ,结合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进行理论概述,描述其成功经验与主要做法。 本书既具有理
\\\"中国特色英语是指在中国环境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中国特色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原语中本来是不存在的,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英语在中国也有了新的发展。本系列词典关注的对象即为此类词汇,分为《中国风土民俗汉英词典》《中国社会生活汉英词典》《中国文史艺术汉英词典》《中国政经法商汉英词典》四部。 《中国文史艺术汉英词典》对文史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说法进行了收集整理,收录汉英对照条目及附录共约1万条。目标读者为需要了解中国的英语人士、关注中国特色英语的学者、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的人士以及英语爱好者。 \\\"
本书是作者20年来发表论文中的精选部分。作者长期担任民办高校的领导工作,并亲历亲为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成果丰硕,既涉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又较为深入地研究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基本涵盖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主要问题,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乃至高等教育研究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本书对了解和研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