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本书是作者在广东省顺德青田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的纪实。分别从乡村中的文化、文化中的乡村、乡村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乡村这两对互合互融的概念,讲述作者在青田亲身实践的以保存中国乡村原有文脉和艺脉为前提的,以独特的艺术的方式实现乡村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重生和振兴的经历和成果。作者的青田实践是以其先前大获好评的 许村模式 为基础,并作了更进-步的深入探索,形成了以"青田 为名的独特乡村振兴范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2020年10月对 青田范式 也作了深度的报道。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于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方面的分析以及
本书介绍了策划健康传播框架的核心概念以及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的关键策略,深入探讨了传播中经典的说服理论,如新平行过程模式、预防接种理论等,还涉及了最新的数字/多媒体/交互式传播形式,并着眼于医患沟通以及风险和应急传播等健康传播中的特殊情境。 这部语言简练、案例丰富的实用著作为学生们进入健康传播、社会化营销和社区健康教育等相关岗位提供了基础,无疑是公共健康传播的经典书籍之一。
本书是作者20年来发表论文中的精选部分。作者长期担任民办高校的领导工作,并亲历亲为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成果丰硕,既涉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又较为深入地研究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基本涵盖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主要问题,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乃至高等教育研究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本书对了解和研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立足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跨学科视角,围绕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这一核心问题,从基础概念入手,辨析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相关术语,提出电子文件证据性概念模型与电子文件一电子证据保管链,实现理论层面的跨学科衔接;继而将视角转向实践,爬梳政策法规、调研行业现状并分析国际经验,提炼组织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保障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系框架、阐明推进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本书充分发挥 档案管理方式 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认定的积极作用,将电子证据应用实践需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为推动组织机构电子文件依法合规治理提供了有效思路,在档案学与证据法学的融通互促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 5 1 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提供了开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启示。
《中国新闻年鉴》于1982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每年出版1卷,自2014年起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系列。《中国新闻年鉴》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上一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界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界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新闻年鉴 2022》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书是古典文学研究名家蒋寅先生的自选集。他以“中国诗学之路”概括几十年治学的主要方向,以“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表明对中国诗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和治学路径。他善于发现中国诗学研究中隐含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多角度、 、深入细致的探究和考索,所得结论常常切中肯綮,发人深省。本书反映了作者诗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范畴——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和诗歌史, 体现出他对中国诗学走向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使这条诗学之路指向未来。
本书是 礼制考古的 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 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中国礼文化传播为核心,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对礼的崇圣传统、教育传播制度及家族伦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四章重点梳理了礼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及传播特点,并着重论述了中国礼文化的传播价值原则及传播诉求;中篇五章采用田野调查方法,考察了孔庙(文庙)、书院、祠堂、牌坊等礼制建筑媒介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功能;下篇四章分别探讨了作为媒介的玉礼器的传播功能与价值,以及电视与新媒体生产的文本(如电视春晚、阅兵仪式、电视剧、微信红包等)在礼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创造性转化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全书立足于本土传播学理论,对中国礼文化重教化、重道德、重情感、重和谐的传播特色和传播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对中国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工程,全面贯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通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和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本书通过调研中高职教育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现状,选择若干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中高职教育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理想模型。在分析中高职教育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职业能力与资格标准、层级划分与层级衔接的基础上,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会计、酒店管理等专业为案例,分专业研制了中高职教育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的解决方案。后,从体制机制、学制、政策倾斜、政府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与应对策略,并整体把握有效衔接的发展趋势。
笔者将多年服务科研、智库的实践经验,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相结合,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展现文献信息机构与智库的研究脉络、研究热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什么是智库,什么是文献信息机构智库需要文献信息机构提供怎样的服务,文献信息机构应如何为智库提供服务等问题。提出以信息 需求方 与 提供方 作为智库和文献信息机构的定位,进一步明晰了文献信息机构服务智库的功能与能力;提出文献信息机构应以 情报思维 工匠精神 作为服务智库的理念,通过组建信息团队、 互联网 赋能、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充当智库及决策者的桥梁和纽带等方式承担起服务智库的职能,并通过建立信息联盟促进文献信息机构服务智库质量的提升。
本书是 礼制考古的 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 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本书在对主流价值文化和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概念进行梳理、澄清和阐释的基础上,研究和回答了构建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历史必然性、根本目标、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的问题,中国主流价值文化 地位、规导作用和 影响巩固与增减的问题,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确立、认同和贯彻落实的问题。此外,本书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与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关系、当代中西主流价值文化构建之比较、中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当代创造性转化及其愿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有助于对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信息科技的浪潮下,旅游业正经历着由数据 的深刻转型。本书从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核心视角出发,深度挖掘服务要素配置的内在逻辑,揭示影响游客体验的三大关键维度(服务属性的重要性、表现性及其影响满意度的非对称性)的运作机理。本书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维旅游服务优化模型——非对称影响-情感-表现分析(AISPA)模型,为旅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全新视角和科学的工具。 本书既适合旅游研究领域的学者、旅游行业的 从业者,又吸引着对大数据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和对未来旅游体验有独到见解的探索者。对于渴望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质量的行业专家,以及寻找实操案例来指导业务发展的从业者,本书将带领他们在数据驱动的旅游新时代中发现无限可能,开启一场智慧旅游的创新之旅。
本书是 礼制考古的 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 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一、示范案例评选概况。介绍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评选的背景、意义和评选经过。二、示范案例总体情况说明示范案例评选的类别(分名城类、街区类;街区类分5个方向评选)、评选标准,示范案例具体名单和示范方向等。二、示范案例示范经验介绍分名城类、街区综合类、街区单项类分别介绍每个案例的示范经验。每个案例的主要内容包括(1)案例概况:主要说明实施案例的区位、规模、历史、价值特色等基本情况。(2)实施成效:对实施案例的实施内容和取得的总体效果做一个较为全面概况的介绍。(3)示范经验:重点围绕示范案例提名类别,说明案例实施的值得借鉴的亮点、创新点和具体做法。(4)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