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50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 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迄今为止,从社会认知、媒体报道和公共外交等视角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当代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一种自觉。从目前情况看,中印关系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印友好”、“人文交流”或“公共外交”等已成为中印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关键词。这说明,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及中印双向认知、印度中国学、中国印度学等重要命题是非常必要的。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辨析中印文明特质和梳理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第二,考察和总结中印双向认知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第三,分析媒体报道、公共外交和文化软实力传播与中印关系发展的复杂联系;第四,简介印度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印度研究概况。对于国际关系、中印关系、国外中国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
本书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宗教卷,围绕“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主题,对北朝隋唐时期各种宗教错综复杂的图景进行考察,针对由西亚、中亚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入华后的传播和变化,做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许多
本书系统梳理井上靖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状况,分析译介的原因、接受及影响,探讨井上靖在中国的译介与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文本细读和作家经历研究挖掘井上靖对中国的理解与认识。本书探讨了二战后中日文
英格力士,主要讲述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在新疆的乌鲁木齐,一个名叫刘爱的十几岁的孩子却对英语情有独衷。他梦寐以求能够拥有一本厚厚的英语词典,渴望能够说一口纯正的“英格力士”。当文明因为稀
本书作者为《陕西省地方立法技术规范》起草工作的负责人。该部集子收入了20篇随笔,都是作者针对地方技术立法实践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所做的一些思考和解答,内容涉及法的结构、法名、立法常用词的使用规范、标点的使用、立法语言风格、立法公文的写作、法的刊登、法规报批等。该集子行文流畅,举例生动,解答准确、针对性强,对于规范地方立法方面的一些技术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本刊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时代面貌的文化传播理论,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现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目标。本书是2020年的合集,分上、下两册,主题分别为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和有关老舍作品海外传播的研究,主要栏目包括前沿报告、名家专访、名家视域、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