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程是一个综合系统,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从大的文化框架入手,选择了一些反映目的语文化现象的主题进行讨论与对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保健、体育等,旨在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是围绕文化遗产法领域若干个重要专题,按照先基础理论、后具体制度,先、后国际的思路进行编排。力图使各章之间在结构上既具有的系统性,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注重文化遗产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遗产法的渊源和框架、文化遗产权的概念和性质、文化遗产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也不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及其合理利用和限制、文物鉴定和拍卖的法律乱象、文物国际争议的解决等,力图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文博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文化遗产法之用,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及其他对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海洋文化产业分类及相关指标研究》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海洋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现状、统计理论、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实施方案、软件系统设计方案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文学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江户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勃兴,当时输入日本的中国小说得以广为接受。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过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部小说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质和表现形式,体现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本书关注日本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名著”,因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差异,名著不仅指大众通常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包括与前三部并称奇书的《金瓶梅》。五部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先后于江户时期传播到日本,与日本文学文化相互融合,对日本大众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系上海市交华中学的一种教育理念。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生、研究与实践过程,详细阐释了“提升校园生活品质”的内涵与外延,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可操作的方法。书稿主要从“高品质课程”“高品质育人环境”“ 高品质学力培育”“ 高品质服务理念”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校高品质校园内涵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了该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规划上、实践探索上、总结提高上所作出的艰辛努力。这些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