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的《敦煌莫高窟(3)》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三卷的中文版,收录初唐至盛唐时期计38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二卷的中文版,收录隋代计4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敦煌莫高窟(4)》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 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四 卷的中文版,收录唐代 (盛唐、中唐、晚唐)计3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 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五卷 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 届国家图书奖。 《敦煌莫高窟(4)》由敦煌研究院编著。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 成功 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 散文 (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本书收入了帕斯各个时期创作的诗篇一百余篇,包括他的诗集《语言下的自由》、奇特散文集《鹰还是太阳?》和伟大的抒情长诗《太阳石》等。帕斯采用电影蒙太奇技巧,打乱时空限制,将历史和现实、神话和梦幻、回忆和憧憬熔为一炉,将西班牙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和拉美大陆的史前及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激情洋溢,视野开阔,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作者王淑民长期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特别长于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书就是作者严格依据馆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我国敦煌医学文献写卷的原貌所做的整理释文与注疏。《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分图影篇和注疏篇。图影篇列有高清晰敦煌医学文献写卷的彩色图影152幅。注疏篇依据图影篇的文献顺序对它们进行释文、注释、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释文,补入原来因条件所限而无法识别的字,纠正以往的误识文字,并对残卷进行辑补与缀合,且出校注说明;对写卷涉及的文献考证内容用『疏证』形式论证说明。本书的出版,将弥补敦煌医学文献只见文字不见写卷原貌的缺憾,对深入研究我国隋唐时期医学文献有重要意义。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方便读者查阅。《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可供从事中医文献、理
本书将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所藏西域出土文献照片与《英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文献》、《甘肃藏敦煌文献》等已出版的资料进行对比,校勘文字5万多,图500多幅,涉及140多号卷子,从中发现了极宝贵的不被人知的重要资料,让人更加了解这些敦煌西域文献旧照片的珍贵之处。
我们知道,自上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起,敦煌学即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显学。千载宝藏的重见天日,着实令人目眩心动、意往神驰。1964年,大学甫一毕业的何先生,正是怀着无限的好奇与梦想,毅然决然地进入敦煌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他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业本行自然是视觉艺术史和风格学的研究。但敦煌学因牵涉到文献、历史、宗教、语言、地理、民族乃至交通、科技等诸多纷繁的头绪,因此关于其中的任何一项研究,若不甘心筑塔于沙,就必须从头做起。 从六十年代开始,全球的敦煌学正经历着一个文献整理和研究译介的基础性工作。学界从头做起的“头”,一般来说包括一远一近的两个。“远”者为敦煌西域地区的古史地理及其演变,“近”者为藏经洞的发现和紧随其后的西方探险家劫经、分藏与整理、著录和研究的概况。直到今
《敦煌莫高窟(第5卷)》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编成,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还发表各石窟群的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第5卷)》相当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和论文等研究参考资料,反映了很新的研究水平,印刷精美,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出版界合作的成果。出版以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瞩目。
《敦煌莫高窟(第5卷)》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编成,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还发表各石窟群的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第5卷)》相当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和论文等研究参考资料,反映了很新的研究水平,印刷精美,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出版界合作的成果。出版以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瞩目。
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敦煌遗书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四大专藏之一。由韩永进主编的这本《鸣沙遗墨(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敦煌遗书图录)》甄选54件馆藏敦煌遗书精品,从多角度展现了我国中古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代(公元五八——六一八年)是敦煌莫高窟的一个重要兴盛期,现存洞窟七十余个。窟内壁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华美细腻传自中原的「密体」,又有活泼奔放兴于当地的『疏体』,还有来自波斯、中亚的绮丽图案,更有融合中西成一家的新风格。可以说,敦煌隋代壁画下仅概括反映了早期艺术的遗风,而且为精美绝伦的唐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本卷精选了莫高窟隋代壁画两百幅,包括了敦煌初期的经变画、众多的故事画、严谨的建筑画、丰富的人像画、简略的山石花鸟画和灿烂多彩的装饰图案,并特别挑选了一批精彩的细部。书前有著名敦煌艺术研究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的专论一篇,书后有详尽的图版说明。 本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敦煌隋代壁画的艺术成就,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有极强的资料性,适合各方面读者阅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