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
《敦煌莫高窟(4)》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 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四 卷的中文版,收录唐代 (盛唐、中唐、晚唐)计3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 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五卷 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 届国家图书奖。 《敦煌莫高窟(4)》由敦煌研究院编著。
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的《敦煌莫高窟(3)》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三卷的中文版,收录初唐至盛唐时期计38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二卷的中文版,收录隋代计4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中国石窟文化丛书 第一辑 书名:《永靖炳灵寺》 主编:董婷婷 ISBN:978-7-313-26643-9 定价:86.00元 炳灵寺石窟开凿于大寺沟西侧悬崖峭壁上,黄河自沟前蜿蜒盘旋,周围万峰林立。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经过十余个朝代连续不间断的开凿后,形成了多民族艺术融合的盛景。它是我国的六大石窟寺之一,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雨,见证了佛教东传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繁盛与衰退,成为我国极重要的佛教遗存和丝绸之路上的遗世明珠。 书名:《天水麦积山》 主编:董广强 ISBN:978-7-313-26644-6 定价:86.00元 《天水麦积山》全景式介绍了麦积山石窟,按照游览线路上的洞窟排列顺序,基于观众视角,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麦积山石窟的山体景观、寺院、洞窟建筑、塑像、壁画等,将佛教石窟知识和麦积山石窟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贯穿其中。 书名
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中国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共同推进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敦煌文献全集》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 本书为《敦煌文献全集》之一种,是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 que nationale de France)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出版的黑白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总34册)图録的提升版,也是该项工作的继续。 全书由荣新江教授主编,从2023年开始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月首批出版第1册至第10册。全书预计160册,八开精装,采用高清四色全彩印制,刊布伯希和所获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2001至P.6040的图版,涉及文献编号4000余号,图版近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 本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 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 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 成功 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 散文 (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敦煌莫高窟(第5卷)》由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编成,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还发表各石窟群的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第5卷)》相当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和论文等研究参考资料,反映了很新的研究水平,印刷精美,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出版界合作的成果。出版以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瞩目。
《敦煌画研究》是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先生的著作,1937年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行。该书收集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绢纸绘画照片资料以及业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壁画图版,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全书共八章,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探讨变相图、佛传图、本生图、特殊尊像图、罗汉图、高僧图、密教图、外教图等图像。另有《附图》一册,收录研究篇中提到的各种画作的黑白图片,共计435张。这是 部系统研究敦煌画的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项目是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依托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凝聚学者资源的条件下,联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台湾 佛造像研究学者林保尧教授,以及日本筑波大学李梅博士,共同攻坚克难,将使用晦涩古日文写作的
本刊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卷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选粹。
敦煌遗书,与被誉为 东方艺术明珠 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等一样,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主要是指敦煌藏经洞中的佛教经典、道教经典、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科技材料等各类经卷与文书。王国维先生特别将其与殷墟甲骨文字、汉简、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古代中亚民族遗闻等并列为 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的五大发现 。敦煌遗书毫无疑问是弥足珍贵的浩瀚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文脉之所在。 目前,幸存的敦煌遗书多以残卷、残片为主,它们分别流散于世界十几个国家甚至私人藏家之手。这些文献自发现时起即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们十分清晰地还原了中国
敦煌藏文文献,又称敦煌吐蕃文献。1900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藏学问题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利用这部分文献,结合与吐蕃统治敦煌有关的汉文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涉及吐蕃古藏文文献、吐蕃敦煌石窟、吐蕃治理敦煌时期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使得吐蕃历史文化的面貌更清晰地展示于世人。 吐蕃王国是中国历史上由藏族先民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当时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上的重镇敦煌,也在吐蕃管辖和治理的范围之内,而且一度成为吐蕃的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几代吐蕃赞普曾在敦煌指挥作战和处理国家政务,吐蕃王朝也是在敦煌大举进行封建改革,真正接纳了唐朝等邻国的先进经济文化,大力发展农林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促进了吐
《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套装全2册)》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丝路遗珠(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物精品展)》介绍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所在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扼守欧亚陆路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中路的重镇。历经岁月的洗礼,两座古老的城池虽已满目沧桑,残垣断壁,但那些高大雄伟的城墙、屹立的马面、宏伟的寺庙殿堂、宽阔的大道、巧夺天工的官署、别致的可汗堡,依然展现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城市建筑技术、宗教信仰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它们虽已荒废数百年,但是所沉淀的历史文明,犹如两颗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绚丽多彩。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特刊发专号,刊有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等著名学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30余篇、书评2篇及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出版的新书目。本书由饶宗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