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2013~2019年,为配合 成都体育中心升级改造项目 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西侧的成都体育中心内外场区域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大面积的明代蜀王府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明代瓷器,为研究明代蜀王府的物质文化面貌、探索明代宫廷陶瓷史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证据。本书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标本190件,囊括了此次发掘出土瓷器的各个品种、窑口、器形和时段,同时配发了五篇研究论文,分别关注了明代蜀藩瓷器的总体面貌、四川出土的明代 西平佳器 款青花瓷、蜀王府遗址出土明代景德镇瓷器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15世纪越南官窑瓷器的生产状况、蜀王府遗址出土的明代御用瓷器,并就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陶瓷考古通讯》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期。本书以介绍陶瓷考古研究相关的简报、论文和学术书评为主要内容。本期收录发掘简报与考古收获2篇,论文10篇,书评1篇。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5~2012年,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及全国50多个考古研究单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和干渠沿线369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达92万平方米, 获取各类文物10万余件。出土文物的年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文物数量众多、年代序列完整、器物种类丰富。在出土的各类文物中,以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为大宗,为河南乃至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BR》本书为 瓷器 卷,重点介绍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墓葬或遗址出土的瓷器,反映出当时陶瓷器的生产窑口、制作水平和流通使用等多个方面。
《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是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汉唐釉陶展览图录。铅釉技术是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对汉魏至隋唐及后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选取了馆藏的百余件釉陶器,以时间为轴,展示了从汉魏至隋唐铅釉技术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脉络。《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图文并茂,文物图片由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展示了釉陶的各个角度,同时搭配文物信息,包括尺寸、年代、现藏地点等。是研究汉唐釉陶的一手资料。
本书相关研究工作,针对当前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基础研究的不足及瓶颈问题,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将模拟实验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索陶瓷文物本体、水下环境、海浪冲蚀、污染物、海洋生物等因素对出水青瓷、青花瓷、酱釉瓷、铅釉瓷、红绿彩瓷劣化过程的作用,探讨机械损伤、化学蚀变、生物污损这三者的综合作用及相互关联,探究复杂凝结物对于陶瓷器劣化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出水陶瓷器的劣化机理。 本书的出版,对于出水陶瓷器保存状态和劣化机理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也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德化陶瓷史》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抢救 意义。
邢窑遗址从北朝后期至元代,前后延续七百年左右,是北方早期瓷器、早期白瓷、透影白瓷、早期三彩的主要产地。《邢窑:全2册》汇总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考古发掘资料,即1987 1988年内丘电影公司和西关北,1990 1991年临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临城山下,2003年内丘步行街,2012年内丘服务楼,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服务楼,发掘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邢窑遗址的发掘获评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邢窑:全2册》为上册文图、下册图版形式,主题内容以发掘时间、地点为顺序,分别对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描述,遗物统一型式划分,同时进行了分期与特征方面的总结,并在青瓷、黑(酱)瓷、细白瓷、素烧、三彩等方面倾注了较多笔墨。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共十卷,收录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到青铜时代晚期(新疆晚至汉代)的彩陶2460多件。在器物的选择上,主要收录近三四十年新出的有代表性的比较重要的彩陶,也适当兼顾此前出土的特别重要的器物。一般只收录科学发掘的器物,个别情况下也收录虽非科学发掘,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采集品。收录出土彩陶的类别,主要是容器,但也包括工具(如纺轮)、筒形器、器座、乐器、人面等。《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全10卷)》依省(区、市)编排,在介绍器物之前都有概括性的论述,对本省(区、市)出土彩陶的概况及主要特征予以简要总结,以便于读者对各地区出土彩陶的总体了解。
水头窑址位于闽南地区的漳州市云霄县,水头窑未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于20世纪50年代末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2017年8月,为了配合云平高速(云霄段)的基本建设,厦门大学考古专业联合漳州市文保所对水头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两宋时期的青瓷和青白瓷。本书即这次考古发掘的考古报告。
本书是巩义黄冶窑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窑址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黄冶窑的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各种瓷器,出土遗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冶窑典型产品--唐三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产品,如早期白瓷和黑瓷,对于我们认识黄冶窑的创烧、兴盛以及停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性能及应用效果评价》针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需求,聚焦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系统梳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现状,以现有保护修复材料为分析评估对象,基于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依据保护修复工艺特点设计模拟实验,实验室测试其吸收率、渗透性、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模拟保护修复材料抵御环境侵蚀的作用机制,研究用于陶胎加固、彩绘加固、残片粘接的保护修复材料等进入文物本体的作用机制;实验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服役行为,揭示保护材料与陶质文物作用的微观特征,结合行业需求,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流程,构建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效果评估的参数和方法,科学评估验证了已用保护材料及其保护工艺的效果,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效果评价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