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中国古陶瓷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内涵和艺术价值,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按照陶瓷科技考古工作开展的顺序,全面、系统地介绍陶瓷科技考古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如陶瓷科技考古的相关概念,古陶瓷相关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古陶瓷组成、结构及性能分析方法,古陶瓷制作工艺研究,古陶瓷修复技术,古陶瓷时空定位等,并对陶瓷科技考古学科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展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陶瓷科技考古》的出版将填补陶瓷科技考古在教材方面的空白,可作为陶瓷科技考古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对广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从汉晋越窑到明清景德镇窑,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经历了1000多年,瓷窑遗址遍布全国各地,著名的瓷器窑口不下数十个,产品流播全球各地。其产地、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扩散、历代名瓷收藏以及瓷窑的兴衰变迁,不同地区造瓷由于用料和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特色,都可以用地图标示。本书从这个角度进行构思与编撰,目的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中国瓷器地理方面变迁的图景。全书分八个部分,陶瓷的辉煌诞生、早期陶瓷发祥地、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成就)、八大窑系(宋辽金时期的瓷器生产和流播)、瓷都奠基(元代景德镇窑及中国瓷器的传播)、瓷都崛起(明代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和传播)、瓷都的辉煌时代(清代景德镇瓷器及其传播)、民国瓷和文革瓷。全书以地图、样品等直观方法和写实笔调,概括介绍中国瓷器的产地及其传播路线,故名《陶瓷地图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这种形式目前在尚属。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本书作者为元代瓷器研究专家,多次主持元瓷国际研讨会,与国外收藏元瓷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1年和2007年,他先后应邀赴土耳其、伊朗考察中国元代瓷器,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德黑兰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两文,在收藏界引起震动。本书除收入两文外,还有两百余幅独家照片。对于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鉴定问题有特殊意义。
本书以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中主要的随葬品-陶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依据陶器的类、型、式及其组合方式的异同,综合考察墓葬的形制、葬具、葬式、随葬品位置等各方面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而将本地区东周墓划分为十七组,分别建立起各组墓葬的年代发展序列,并对各组墓葬之间的内在关系或日文化属性作以深入探讨,由此将十七组墓葬归纳划分为五大类型。后结合历史文献考订出各类型各组墓葬的所属国别。 本书可供考古、文物、万史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系上海文博名家名著之一种,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克伦先生编选的汪庆正先生有关陶瓷的经典论文汇集。收录了《“粉彩”即“洋彩”考》、《官、哥两窑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国陶瓷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索》、《唐英和清雍正时期的制瓷成就》、《青花料考》、《元青花和明洪武瓷议》、《景德镇彩绘瓷器》、《汝窑析议》、《明景德镇洪武瓷述略》、《哥窑若干问题的讨论》等文章。
所谓陶瓷,即陶器与瓷器的统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作为世界上蕞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研究陶瓷的发展史无疑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 《古玩图鉴:陶瓷篇》共包含6个章节,包括陶器的起源、古代陶器的类别、中国陶器艺术史、古代陶器的鉴定方法、瓷器的起源、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以及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等内容。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精巧实用。 “古玩图鉴”系列图书一共8册,包括《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改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