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抢救 意义。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前期(洪武至成化)官窑瓷器的专著。本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陶瓷界常用的眼学为辅,分章介绍明代前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和研究鉴赏方法。在后一章,作者利用搜罗到的所有明代前期瓷器资料,编成传世明代前期瓷器现存情况(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点等)综合目录。在附录部分,作者列出了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古陶瓷研究者、古陶瓷收藏家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本书是巩义黄冶窑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窑址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黄冶窑的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各种瓷器,出土遗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冶窑典型产品--唐三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产品,如早期白瓷和黑瓷,对于我们认识黄冶窑的创烧、兴盛以及停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本书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洪武官窑不仅聚集了当时的熟练工匠,而且还垄断了优质的制瓷原料。当时烧制瓷器重要的原料高岭土,被朝廷宣布为 官土 。明代所称 官土 与元代所称 御土 一样为朝廷所垄断,民间不得开采。当时民窑只能开采所谓 假土 制作瓷器。官窑烧制青花瓷所需的青料,是由督陶官 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库时给之 ,这类昂贵的上等青料,官方严格控制,民窑不易获得。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首次提出“早期越窑”与“越窑”这一全新概念,并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后把“早期越窑”分为成熟、发展、繁荣、停滞、衰落等几个历史时期;“越窑”篇经深入研究,也提炼归纳为复苏、发展、鼎盛、衰落几个历史时期。上述这些分期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有其独到的见解,非常难得,过去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早期越窑”与“越窑”发展的原因,该书也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除了宁波港的发展外,另一个促使窑业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开通,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交融。西方胡人在“早期越窑”制品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早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其影响已深入到制瓷领域了。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总结了从东晋到隋代三个多世纪早期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本书总结了几十年来西夏瓷器研究的成果,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占有国内外已知的西夏瓷器资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多处西夏瓷窑,西夏瓷器的胎釉、器类、装饰手法和装烧工艺,缕析了西夏瓷器与唐宋(金)时期中原地区瓷器及辽代陶瓷的渊源关系,由此推断了西夏瓷器的创烧年代。本书认为,在当时北方地区的主要瓷器类型中,西夏瓷器是质量仅逊于定窑系和耀州窑系瓷器的高质量产品,其剔划花产品则是兼具独创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古陶瓷经典作品。本书公布的资料,绝大多数系首次发表,某些曾被公布过的各地文博部门的藏晶,也是首次以清晰的彩色图片面世。除此而外,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次:次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两北地区窑口纪年器及其他标准器为依据,对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的某些“西夏瓷”藏品进行详细的考辨,将名不符实的各种
明清瓷器是我国二千多年漫长陶瓷发展史中绽开的*为艳丽的奇葩,制瓷技术和绘瓷艺术在明清瓷器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淋漓尽致的发挥,造就了瓷制品花式品种繁多、造型风格千奇百态、纹饰繁多而精美、彩秞品种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使明清瓷器成为陶瓷艺术品大家族中的翘楚,造就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由杜炜丹主编的《古瓷真鉴(古越轩藏明清瓷器)(精)》一书共收录精品瓷器约300器,囊括了明清各主要王朝,不乏珍品和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标准器和标准参照物。具有较高的文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 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出土金腰带饰、汉代掐丝镶嵌金辟邪、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银茶碾等精品文物。画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五省市各文博单位之间交流互动的丰硕成果。
《渤海三彩(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釉陶器精华的图录,是黑龙江省具备团体考古领队资质的科研机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成果,书中对器物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蔡乃武*的《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