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陶瓷,即陶器与瓷器的统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英文中的 China 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作为世界上蕞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研究陶瓷的发展史无疑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 《古玩图鉴:陶瓷篇》共包含6个章节,包括陶器的起源、古代陶器的类别、中国陶器艺术史、古代陶器的鉴定方法、瓷器的起源、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以及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等内容。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精巧实用。 古玩图鉴 系列图书一共8册,包括《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改编而成。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王志军、黄林纳编著的《80件有意思的中国陶瓷》是《博物趣吧》系 列之一。 彩绘蟠龙盘,制作精巧,花纹别致。盘为敞口,折沿,平底,外壁压印 浅浅的绳纹,内壁磨光,先饰一层黑色的陶衣作底,再以红彩或红、白彩绘 出蟠龙图案。龙纹在盘的内壁和盘心作盘曲状,头在外圈近盘口边缘,身向 内卷。尾在盘底中心。方头圆目。张大口。牙上下两排,口里吐射出一条长 物,似麦穗状或鸟类的羽毛。颈部上下对称绘出鳍或鬣状物,体中及顶部均 有略微错落的双层鳞片,尾部鳞片单一,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它 既像蛇,又像鳄,角似羊角,显然是集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特征于一身。 蟠龙口中所衔物,在远古被视为一种瑞兆的标志。图像为平涂,线条匀称, 表现了图画的原始古朴的风格。 《80件有意思的中国陶瓷》是一本普及读物
本书大多是作者自己陶艺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思考已发表的论文。包括:陶艺的概念——叙述陶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根据不同时期对陶艺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各种现象,连带起陶艺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代陶艺的语言——从 “材料”、“成型工艺”、“工具”、“烧制”、“过程”、“形体空间结构”等入手,谈现代陶艺语言的生成的特点,强调“以技入道”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媒介是现代陶艺的语言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传统陶艺的认知上有所不同。现代陶艺空间——其生成其实也是本体的重要语言,分开论述主要是其空间形态生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分造型形态空间、釉色空间、以及过程空间三个部分。陶瓷的生活情怀——从陶瓷的实用属性入手展开对我国瓷器的工艺和审美的研究,追溯瓷器的历史和成就,强调对陶瓷文化的认同,并在“使用”
本书课题旨在抛砖引玉,将浙江瓷器作为一个个体,一方面置身于中国整个瓷器体系中,另一方面又置身于世界陶瓷文化的视野。浙江瓷器的域外流转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设置内容的时候,有很大篇幅是介绍浙江瓷器发展历程。如浙江陶瓷器发展简表。
本书是丛书中的一本,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陶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陶器史话(中
本书提出人类文明社会四分论:新石器时代、陶泥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陶泥文明时代。从距今10000年到4000年前,也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后期到金属时代到来之前,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陶泥文明带横亘在地球上,我们称其为“陶泥文明”。 “陶泥文明”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一个阶段,是指以陶器作为生活和生产的用具,以陶文与泥板文字作为语言符号,以陶泥器具作为宗教与艺术的载体,具有普适性的一种文明形态。从时间上来看,它是人类走出野蛮与蒙昧,进入文明社会的个阶段。它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东起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流域,南端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下的印度河平原,向西穿越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达地中海岸边,甚至在欧洲中部与中美洲地区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陶泥文明遗址
《古陶瓷修复》主要阐述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文物修复部分。文物修复的种类繁多,书中内容主要以古陶瓷修复为主,以教学模式进行编著。把古陶瓷修复根据不同的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划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品修复这三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修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古陶瓷造型复原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教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论述,以及实训室优秀作品的展示,让读者能清晰、直观地对文物修复有个进一步地了解。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
扒村窑是*重点文物,起源于唐,兴盛于宋金元时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的浅井乡,是北方磁州窑类型的典型窑口。扒村窑以白地黑花瓷上绘画装饰为主,兼烧黑瓷、白瓷、钧瓷、三彩、红绿彩、绞胎及搅釉绘画等瓷器,装饰技法多样,集北方民窑系之大成,20世纪60年代已蜚声海内外,早巳闻名于世。该书是扒村窑系统研究的本专著,它以田野考古的形式,用大量的古陶瓷标本,集中展示了其丰富的品种和造型、工艺和形式、绘画内容和分类、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和其它磁州窑类型窑口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特别是对以后南方青花瓷影响的深远意义做了阐述。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知识,探究了陶瓷文化所反映的中原地区经济、人文、地理、风俗、民间工艺、书法、绘画、文学等的变迁和发展,是古陶瓷爱好者、收藏者、研究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瓷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
从万里长城到紫禁城,从恢弘的秦兵马俑到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文化让世界瞠目。而这些仅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文物宝藏将把您带入一个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称奇的文物用各种方式为您揭开一个个千百年来困扰世人的历史秘密。这本《彩陶之谜》为“CCTV考古中国”系列图书之一,由CCTV《走近科学》编,将带您去往那神秘的世界。
丛书的大部分作者,都是研究文物与考古的学者,作者在这里奉献的,是他们孜孜不倦研究华夏文明的心得,是他们辛辛苦苦探寻华夏文明的收获。作者们说道的不仅有收获的喜悦,还有探索的艰辛;不仅有珍宝出土的传奇故事,也有探索者自己的离合悲欢。 丛书探讨的,是人们触摸得到的曾经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华夏文明,拂去历史尘埃,这些神州宝藏便见绽纷光彩。沐浴文化的雨露,蹈循历史的印迹,我们可以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讲的千古足音。 古老的华夏文明,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销住了太多太多的秘密。我们的作者们领先一步,进入这千古迷宫探秘,一睹尘封的光彩,他们愿意与读者分享先睹的快乐,与素不相识的老少读者进入时空隧道,一起寻根,共同探源。
本书采取问答的形式,解密瓷器之首柴窑的有无,主要回答了一个千年之谜:柴窑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多少年来收藏家们一直在寻觅柴窑,国外尤其日本收藏大家也在苦苦寻觅,但一直未果。对柴窑的论断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朴实的语言,严谨的作风,诚挚的态度,本着爱国的激情,向世人公开了一个收藏秘密。该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开柴窑,也首次公开一些鲜为人知的藏品,能让世人看到真实的柴窑是个什么样子,真实的国宝是个什么样子,给世人一个明证。
“北朝墓群”是中国北朝历史上东魏、北齐时皇室贵胄的墓葬群,也称北朝皇陵,可历史上曾一度把它们误称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三国时,曹操雄据邺城,称霸几十年,在邺城西还建有“习文”书院和“讲武”城池。但曹氏为人奸诈,机谋太深,以至死后世人竟不知其葬处,终成千古之谜。所以,后人把遗留在邺城之西旷野丘垄里的一座座封土高大的墓冢,疑猜为曹操生前为防后人掘墓故意设置的“七十二座疑冢”。“疑冢”之说以误传误,竟误传了七八百年,其间还经历了文人墨士的大肆演绎和渲染。宋诗人王安石曾吟“疑冢诗”曰:“青山如浪入漳州,铜崔台西八里邱,蝼蚁往还空垅亩,麒麟埋没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