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考古工作,完全改写了湖北的历史,证实这里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生长点。两个完整的、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郧县人”头骨的发现,证明这里也是探索人类起源重要的地区之一;距今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功能齐全的史前城址,昭示这里同样是文明起源的发源地:商代的“盘龙城”、两周时期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被誉为”地下乐宫”的曾侯乙墓的发现,说明这里的青铜文明同样绚丽多彩:江陵纪南城、望山楚墓、马山楚墓,荆门包山楚墓、郭店楚墓,枣阳九连墩楚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印证楚文化曾在湖北地区达到鼎盛时期:大量秦汉至唐宋遗存的发现,以及明代楚昭王、郢靖王和梁庄王等一批明代藩王墓的发掘,丰富了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资料。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对村南系列甲骨进行了全面研究:一、从共时角度对各组类卜辞进行综合描述,包括其主要称谓、书风、文例、刻写行款、占卜内容、主要人物、事项、地名、钻凿和卜骨攻治形态等。二、从纵横两个角度对该系祭祀、战争、田猎、卜旬、同文卜辞,以及缀合、常用语辞和各组特征字体等问题作了专项探讨。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对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战国竹书论集》乃陈剑先生近些年在战国竹书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在学术界近年竹书热的特点。主要涉及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等的字词新释、竹简拼合、简序调整,以及用这些出土竹书内容校读古书而纠正长期以来的误解。如《据战国竹简文字校读古书两则》一文,《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一句,历来对“色斯”的解释有颇多异说,陈文联系《吕氏春秋》、《孔丛子》“疑之则举”,参考《说文》“色”字古文、郭店简“疑”字,认为《论语》之“色”即“疑”,文意为“[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它们因为有人走过而]感到惊疑,就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