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 南京 日本 杭州、绍兴 北京 厦门、广州 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集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近千年来,世人大多聚焦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与杰出贡献,而对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及其致君尧舜的抱负、济世安民的理想、为民务实的作为和清正廉洁的品德,往往缺少系统关注与深入的探讨。汪维宏创作的《千载浩然苏东坡》即由此入笔,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自然而严谨的文字,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做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再现了他作为有追求、有坚守、有建树的官员的立体形象。 《千载浩然苏东坡》为苏东坡传评作品,以丰富材料、严谨笔触书写了苏东坡从政40年的曲折经历。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书中
本书是金冲及先生的自述,呈现了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书中部分讲述了他早年求学、接受新思想、在复旦工作和初步接触学术研究等方面经历的人与事。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为他毕生的学术志向、思想立场和行事风格打下了基础。他离开复旦大学后,先后出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物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多个重要岗位。在书中,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思考,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事,呈现这几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阅读此书,可以从先生9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大历史下的小细节、历史的变迁规律、坚定志向和个人努力的作用。
阿特伍德的父亲是一位昆虫学家,六个月大的她被放在背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丛林生活,后来成为她第一任丈夫的吉姆 波尔克说: 她是名副其实的丛林之子。 在阿特伍德出生的那个时代,女孩们还会因为创作野心而受到打压,但是她却坚信自己要写诗,要成为作家。这一点从未改变,无论是她在 波希米亚使馆 参加文学活动时,在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时,还是在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做小职员时。通过作者的描述,一位杰出作家的职业生涯图景徐徐展开,她 永不停步 的独门创作秘籍慢慢显露:为何她能创作出《可以吃的女人》《使女的故事》《猫眼》这样的作品?她的创作中有多少亦真亦幻的部分?她的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情感关联?如今,年逾八十的她,依然笔耕不辍,跨越题材,打破桎梏,永不停步地在创作。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
很少有作家如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般享有极度勤奋的美名。对他而言,写作成了一种癖好,因而能不断写出佳作,成为西班牙语文坛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此外,他还是西语文坛最具国际知名度、被研究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本书作者J. J. 阿玛斯 马塞洛与巴尔加斯 略萨保持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友情。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崇拜者与文坛巨匠,后来则变成了至交好友,这段友情为这部丰富的传记的写成奠定了基础。在这部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秘鲁作家的写作理念、文学动力、真知灼见和从《城市与狗》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于巴塞罗那起其走过的文学道路、公共知识分子道路。
全世界都知道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你是否知道他还是 法国的莎士比亚 、 法兰西诗神 、画家、政治家 雨果出生于180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父亲是保皇党士兵,母亲是旺代分子,从童年起他就深陷在父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 18岁,雨果闻名法兰西学院; 20岁,雨果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29岁,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 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 49岁,雨果因反对独裁统治被迫离开祖国,开始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60岁,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72岁,雨果写出了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 1885年雨果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3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民为他痛哭送行,直至遗体被送入先贤祠。他这一幅魅力四射的面孔,从内里照亮了激情洋溢的十九世纪,照亮了这
近代史中没有哪位作家能同他一样,生平资料如此丰富,本人又被如此多的观点、假设及解释所遮盖。此人的生命弧线从轻快的洛可可时代划向清醒的铁路时代,同样,也没人像他那样敏感,以沉思的方式记录了现代的启动。后人曾将一个完整的时代名称归于他 歌德时代。 在这部创作*时期的传记作品中,萨弗兰斯基仅仅依靠一手资料和作品、信件、谈话以及同时代人的记录接近这位文化巨匠,一幅生动自然的肖像由此产生。歌德也许是*后的广博天才,我们将在阅读中成为他的时代同人。
2014 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传记类获奖作品 2014 年前言评论INDIEFAB 年度图书奖传记类提名 60岁生日前,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的重写,获得了一段舒适平淡的时光。 此前的几年里,他经历了故国覆亡,并在漫长的流亡中发现自己已然丧失了母语和文化的参照。故土不可归,英国 甚至作为他心中文化艺术殿堂的欧罗巴大陆亦然;美国不是归处,巴西虽有时让他仿若 身处家乡 ,也终归不是他想要回去的昨日的世界。游历了那么多国家和城市,肉体和灵魂双重的流亡令他越发找不到栖息之地、身心俱疲, 我们在任何国家都将无家可归,我们没有了现在,也没有未来 。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洛特在巴西彼得罗波利斯自杀。 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摧毁 ,他曾说,而这大概是他想到的回到昨天之前世界的方法。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读者: 引的诗更要看。 毕竟, 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 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学批评重要的质素。
全新译本,芬兰语直译,收录130张插图,深描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与创作。 她为孩子而写,也为不合群的边缘人而写。 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不仅关乎姆明,不仅关乎童话。她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也是芬兰著名的诗人、油画家、连环画家。她轻盈跳跃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书写和描画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哪一类创作中,她都秉承一种哲学:安静地、毫不妥协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
她曾被 世界 拒绝了两次,一次是作为妻子,一次是作为作家。 BBC评选 100部最伟大的英国小说 榜首之作,为乔治 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1854年7月 20日,34 岁的玛丽安 埃文斯选择与还未离婚的乔治 刘易斯私奔到了魏玛,相伴 20 多年的生活里作为 刘易斯夫人 的她声名狼藉;作为作家,她则隐姓埋名变成了乔治 爱略特,即使是得到狄更斯的赞美,也不敢承认身份。但正是这个被唾弃之人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亚当 比德》和《米德尔马契》。不过,名声越大,人们就对她私事的细节越津津乐道 从少女时代直至暮年,她始终在思索其时代定义的 女性问题 :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里生存?她既生活在婚姻之内又生活在婚姻之外,她探讨了婚姻关系中的欲望、依赖、信任、暴力与神圣。对于这样一位女性,一段成功的婚姻从来不是简单地屈从于社会习俗,而是在危险地走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以及克服这些痛苦后展现出的伟大、坚毅。 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 南京 日本 杭州、绍兴 北京 厦门、广州 上海)为线索。作者通过叙述鲁迅生活场景的变迁以及随着变迁遭遇的时代事件,讨论这些时代事件如何改变了鲁迅的内心、催生了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
熊式一是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 海外林熊 之句将他与林语堂并举。他在1934年将中国传统剧目改编为英文戏剧《王宝川》,在伦敦连演900场,由王室到平民,家喻户晓。1935年,他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中国导演,更被《纽约时报》誉为 中国莎士比亚 。1943年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亦大获成功,被翻译成了法、德、西、捷、荷等欧洲主要语言,畅销欧美。但他的传奇人生远远不止于创作,他还是中英双语译者、香港清华书院创校校长、BBC电台评论员、剧作家、艺术收藏家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北京,一生命途多舛,饱经战乱与动荡,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她的书写与她的人生互为镜像,展现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创作和女性命运交织的历史,是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的宝贵见证。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凌叔华年谱,以时间为核心线索,由凌叔华1900年出生始,至1990年去世止,追溯凌叔华的生平细节和创作经历,力图通过凌叔华的日记、书信、文学创作及大量的中英双语报刊杂志、方志史料等资料,重构凌叔华传统又现代、幸运又多舛、热闹又孤独、丰富而多面的一生,是研究凌叔华其人及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历史的重要成果和参考资料。
《高门巨族的兰花:凌叔华传》是陈学勇所作凌叔华传记,行文严谨,力求所引均有来历。全书按时间顺序构架,以人物或事件为标题关键词,客观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传奇一生。它不但纠正了以往有关凌叔华生平叙述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全书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记录凌叔华的一生,从家庭背景到交游,都穿插了她身边人的经历和对她的评价,这种笔法可以客观地记录人物,它是一部集真实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的文笔扎实晓畅,考据也合情理,对人物的态度公平、客观。
1870年,世界文坛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查尔斯 狄更斯。虽然距其辞世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他笔下的人物却鲜活如初:奥利弗 崔斯特、大卫 科波菲尔、小耐儿们依然吸引着新读者。这大概是后世对为数不多的大作家们的特殊待遇。 1812年,狄更斯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市郊,主要生活于英帝国的时期 维多利亚时代。他从小痴迷戏剧,有强烈的表达欲,但因家庭变故,为了谋生,先后做过议会记者、速记员,直到1833年,才开始正式写作。他将触角伸向了 好的时代 光圈之外的黑暗 ,用写作拯救这个 坏的时代 。 作家的成长离不开生存的时代,也离不开周遭的坏境。本书不仅着墨于狄更斯的文学成就,更侧重于撷取生动故事展现不同于被大众标签化的、置于世俗环境下的狄更斯之另一面,帮助读者认识 狄更斯之所以成为狄更斯 的性格因素、成长环境、人生经历
全新译本,芬兰语直译,收录130张插图,深描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与创作。 她为孩子而写,也为不合群的边缘人而写。 姆明之母托芙 扬松的人生不仅关乎姆明,不仅关乎童话。她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也是芬兰著名的诗人、油画家、连环画家。她轻盈跳跃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书写和描画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在哪一类创作中,她都秉承一种哲学:安静地、毫不妥协地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
《徐志摩图传》是著名作家、徐志摩研究专家韩石山研究徐志摩的最新成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以诗闻名,亦以散文著称,更重要的是,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从事过多种文化活动,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有着杰出的贡献。揭开徐志摩被世人遗忘的一面,真实呈现一代文学巨擘的精神世界。徐志摩不仅是个有着浪漫情怀的文化创造者,更是一个有着明确理想的社会实践者,同时也一个有着浓厚生活情趣的人生享受者。他的理想,他的情怀,他的作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青年的偶像,就是现今,对青年提高自身素养与社会担当,也有着和婉的滋润,积极的借鉴。本书立论切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着意还原徐志摩的绚丽人生,将带你走进徐志摩的精神世界,让你对徐志摩有一个新的认识。他的人格、精神与追求,是青年的偶像。在34年的生命历程
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李劼人(1891 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李劼人一生颇为传奇,写作、经商、从政均有建树,这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极为少见。他经商的时间长,占据了人生的重要时光,而三者又密不可分,可谓是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本书从李劼人早年在《四川群报》当主笔讲起,包括留学法国、筹办纸厂、开 小雅 饭馆、遭遇绑票案,抗战期间工业内迁、 文协 在成都成立分会、乐山遭遇轰炸、嘉乐纸厂谋求发展,以及抗战结束后四川工商业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嘉乐纸厂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寻找李劼人先生笔下遗失的故事。 李劼人的写作有两个黄金时段,一个是1925年到1927年;一个是193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被迫中断了。没有完成更多的作品也许是李劼人的遗憾。本书或许就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