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 王尔德的一生 就像他的智慧一样 充满了悖论。他既是 名人文化 的早期倡导者,也是其受害者。他的成就经常被人低估,他的成功遭人摒弃。他深藏喜剧天赋,却奋力创作悲剧。他是一个毫不掩饰的势利小人,却乐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他装出一副纨绔子弟的鄙夷神情,却常常做出大度的善举。他虽然婚姻幸福,却狂热地喜欢上了男人,并因此在事业的顶峰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他蔑视权威,却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对阿尔弗雷德 道格拉斯勋爵的爱。他喜欢与时尚人群为伍,去世时几乎无人陪伴:下葬时只有十几个人伫立墓旁。马修 斯特吉斯利用过去三十年曝光的新材料 包括新发现的信件、文件,以及诽谤案审判的完整笔录,从历史学家而不是文学批评家的角度,力图让王尔德 回到他的时代和现实 。
他毕生都在捍卫文学传统的尊严和荣光! 文评斗布鲁姆生前后一部重磅作品 凝萃一生阅读经验的“文学回忆录” 以阅读对抗时间的摧残 以阅读进行人生挽歌式的沉思 本书是文学批评巨擘哈罗德?布鲁姆生前的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书中,作者遵循阅读的记忆,选取了超过八十段他从小就熟记于心的典作家的文本,为读者带来精炼、睿智的解读。 书中,布鲁姆的论战对象不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阅读此书,就好比跟随作者经历一段从童年到晚年的精神之旅,读者将有幸看到当代伟大的批评家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杰出灵魂中汲取养分的过程。书中选入的西方典自布鲁姆幼年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至今依然它们依然鲜活:从《圣经》到莎士比亚与约翰生博士;从斯宾塞与米尔顿到华兹华斯与济慈
沈醉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 定价 42.00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沈醉 页数 ISBN编码 9787503453724 内容介绍 本书为沈醉本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他在战犯改造所期间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郑庭笈、曾扩情、陈长捷、邱行湘、王陵基、范汉杰、李仙洲、黄维等众多战犯在狱中种种令人喷饭搞笑的表现。他们当中或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或为地方省市的 脑政要,或为掌握生杀大权的特务头头,个个都是积 反g的专家、打手,双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可经过十多年的改造之后,都成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
米沃什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波兰作家、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传记巨作中,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米沃什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生动图景,同时也提供了理解其作品的丰富语境。弗劳瑙塞克追踪了米沃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 经由立陶宛、波兰,到法国,再到美国,后荣归波兰克拉科夫,终老于此。作者花十年时间写就这部米沃什标准传记,无论深入程度还是厚重程度均在目前米沃什生平及作品研究专著中首屈一指。这本传记基于大量的访谈资料而来,同时大量引用米沃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收有四十张珍贵资料照片,图文并茂。译者系波兰语译者,直接从波兰语再现了传记风采,也展现了米沃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林贤治先生的这部鲁迅传记,问世三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地重印,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是进入鲁迅世界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为更新版本。 鲁迅说: 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人间鲁迅 ,即鲁迅的 人间性 ,或 大地性 。 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 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 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了鲁迅鲜活的思想、血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夏尔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19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法国学院派传记作家、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 皮舒瓦和让 齐格勒写就的这部《波德莱尔传》致力于还原这位大师反叛、落魄、动荡的一生,运用历史学方法,在众多声音中追寻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紧密围绕着波德莱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曲折生活和创作才情,笔触细腻,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形象。 通过700多页的巨大篇幅和详实的档案资料,本书不止带领我们走过波德莱尔坎坷的一生,更带领我们见证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风貌,梳理了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再现了西方百年文学艺术史、出版史、社会史的动荡。是学界更为详实可靠、丰富深入的波德莱尔传记。 为纪念2021年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本次出版将近70万字的译文进行全
1931年,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1899 1986)与阿道夫 比奥伊 卡萨雷斯(1914 1999)建立了充满文学色彩的深厚友谊,这段莫逆之交对于西班牙语文学来说亦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47年起,比奥伊开始细致入微地记录二人之间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 仿佛永无休止又激情碰撞的对话 ,笔耕不辍地坚持了四十载,而这样的热忱成就了这部名作《日记中的博尔赫斯:1931 1989》。本书保留了博尔赫斯高谈阔论的精华部分,同时包含了其对于一些人物、事件的和作家作品的评鉴,主题涉猎甚广,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正如作家马蒂诺所言: 通过比奥伊的文字功力,带领读者走进文学世界,走进这位以复杂深沉甚至难以捉摸著称的作家的思想世界。
从莎士比亚到简 · 奥斯汀,从马尔克斯到莫言,本书将带你走近自中世纪至当代100余位个性迥异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回味他们笔下那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情节,探索友谊、爱情、竞争如何激发并影响了他们的创作。 透过本书精心挑选的画像、照片、插图、资料、手稿、信件,我们不仅能发现经典作品中被忽略的细节,窥见不同作家的核心理念、创作主题和文学技巧,揭示藏在伟大小说、诗歌和戏剧背后的想象力与个性,还能感受作家们生活的时代与文化,了解世界如何影响他们,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影响了世界。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四册,主要为《政和五礼新仪》的点校。《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鲁迅先生留存至今的个人照片一百余张。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从未真正完整地以大尺幅高清的形式系统地展现给世人。这部《鲁迅影集》首次完整收录鲁迅一生留给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好版本;经过仔细修片,力图达到*为清晰的效果;单幅单面,辅以*为准确精当之图注;全书特精装带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制卷总制之属第三册,主要为《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的点校,共分150卷。《太常因革礼》为欧阳修、苏洵参与编纂的宋代礼典,共一百卷。《续资治通鉴》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大金集礼》,四十卷,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
本书有别于以往赵孟煩的传记,从繁杂的史料中剥茧抽丝,以靠前的深度和广度呈现了元代的文化生态,追溯赵孟煩的家族、婚姻、出仕中的诸多难言之隐和沉痛的无奈,分析他的书画创作的演变线索,呈现这位官场上的“被动者”如何变成一代艺术柜匠,使读者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原因。所有人物、场景、引言都基于元代、明初的史料,没有任何文学性虚构,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赵孟頻,重新认识元代。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 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 耀眼之处。
林贤治先生的这部鲁迅传记,问世三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地重印,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是进入鲁迅世界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为更新版本。 鲁迅说: 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人间鲁迅 ,即鲁迅的 人间性 ,或 大地性 。 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 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 。 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了鲁迅鲜活的思想、血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无
贝克特,早年以*荣誉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曾担任詹姆斯 乔伊斯的学术秘书,深受乔伊斯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战后创作的重心由小说转向戏剧。1953年,以《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声名鹊起。1969年,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走红以后,他疲于应对名声带来的负累,经常隐居在乡村修整身心。本书是贝克特*授权传记,运用大量一手资料再现了贝克特在文学(戏剧、小说、诗歌)与艺术(美术、音乐)领域惊人的造诣,以及心怀正义、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等人格魅力。本书重新定义了贝克特传记,成为贝克特研究领域的图书,被《华盛顿邮报书评》誉为 贝克特爱好者的《圣经》 。
玛格丽特 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 1996) 个性斐然、魅力超群的作家、剧作家、导演,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剧本)、十九部电影等,是法国高中生读得多的作家之一。 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西贡西北部的嘉定,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十九岁定居巴黎前,一直生活在印度支那,这段生活影响了她的一生,成为她写作的源泉。她无时无刻不在写作。《情人》获1984年龚古尔奖,畅销全球,让她蜚声国际文坛;她还被称为先锋派和新小说派作家。她在戏剧和电影方面成就卓著,导演的电影《印度之歌》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本书的目的在于将无数个不一样的杜拉斯汇聚在一起,彼此观照,揭示了一个如此喜欢躲避的传奇作家的真相。作者想要照亮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区域,那是杜拉斯用自己的天赋一手炮制的:童年结束时和那个中国男人的
《苏轼评传》是曾枣庄先生为苏轼鸣不平而写。作者认为苏轼一生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颇富革新精神,而且在政治上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丰财”、“强兵”、“择吏”的革新主张,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宋王朝的“丰财”、“强兵”、“择吏”,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工作。他一生光明磊落,直言敢谏,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本书稿的论文分成五编:编“元稹与宦官考论”包括论文八篇,从元稹的政治品质着眼,从不同的角度着重论述元稹与宦官的问题。第二编“元稹生平考论”含有论文十篇,对元稹生平中的重大问题诸如元稹与永贞革新、元稹与长庆元年科试案、元稹与穆宗朝“销兵”案等进行考察,得出合乎史实的新结论。而第三编“元稹诗文考论”虽然只有四篇,却全面论述了元稹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作家对中唐文学的突出贡献。第四编“元稹与《莺莺传》考论”共有论文九篇,重点论述了《莺莺传》中的张生并非元稹自寓的问题、写作年月问题以及《莺莺传》对唐代传奇的独特贡献,还详细回答了质疑者的种种非难。前面四编各篇论文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但这些论文的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拨开因这样原因那样因素造成的历史迷雾,以客观
朱彝尊是清初学术大家,《古典文献新视野丛书:朱彝尊年谱》即是对其学术著述、仕宦履历、倡和交游及其相关情况的综合研究,各年首先撮举谱主该年事行大要,然后条列事实,充分引证文献,适当处加按语进行辨析阐述,有助于学者对清初学术生态全面认识。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本书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豸,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将其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特别是在台湾的晚年生活跃然纸上。书中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并纠正了台注出版物有关胡适记载的错误。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合的原则,本书章讨论了关于白居易独特的家世的几个问题。第二至五章,几乎是编年式地缕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长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时期的诗作,以见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从而窥知其思想的转变的轨迹。第六、七章,分别评述其前期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全书重点所在。第八、九章,分别评述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第十章,总述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挚友。二人诗风相近,才名也大体相当,史称“元白”。故附其略传于白传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