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之河:平克 弗洛伊德传》生动再现了这支无数乐迷顶礼膜拜的乐队横跨半个世纪的音乐历程。 书中描述了乐队五名重要成员席德 巴瑞特、罗杰 沃特斯、大卫 吉尔莫、尼克 梅森、理查德 莱特的隔阂、冲突、分别、重聚,并将这背后种种充满张力而又不为人知的细节串连起来 性格迥异的乐手之间冲突激烈,饱受痛苦纷扰,而灵感和创造力却始终能从中迸发,成就他们音乐中的深刻与复杂。 马克 布莱克历经数年努力,采访了平克 弗洛伊德的成员及其家人、朋友、爱人、大学同学、音乐伙伴,诚实地将他们与平克 弗洛伊德的种种交往轶事记录下来,穿针引线般还原了乐队的传奇故事。
石声汉(1907 1971),湖南湘潭人,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植物生理学家,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教授,我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1924年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193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植物生理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教学与科研,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文化遗产工作,先后完成《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等十余部巨著。 本书是石声汉之女石定枎为父亲所写的传记,全书顺着历史的年轮,真实、全面地记录了石声汉的一生,既展示了他的才华学识、高洁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他 科学救国 的理想和抱负,以及为此经历的奋斗、磨难和挫折,堪称一部20世纪爱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心灵史。
陈嘉庚,被毛泽东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凯恩斯是一位英文文笔一流的语言大师,这部书成书与1933年,嗣后成为英文写作的典范。全部是由凯恩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写的散文和短论所组成。早的一篇是他终决定从《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略去的若干片段。书中有不少是他为The National and Athenceum写的短文或随笔。关于温斯顿 丘吉尔的两篇随笔,还有关于托洛茨基以及作为一名哲学家的弗兰克 拉姆齐那两篇文章,一开始是作为书评来写的。那些评论经济学家的文章,开始几乎都是《经济学刊》的讣告之文,作为这本杂志的编辑,凯恩斯感到有责任对那些代表着老一代前辈学人的学者们进行严肃地评价。1933年版中有一篇例外,即他写的论马尔萨斯的文章。1932年里,凯恩斯一直在写这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通信与他的论文一起幸存了下来,出版商把它从他的手稿中排到了1933年这一版。因此,本
这是一本华侨的传记,记载一位贫穷农民创业的历程。 这是一位经济史学工作者,为了学科的建设,为了使人们对中国近代的资本家有一种具体的认识,而写的学术著作。 黄奕住(1868 1945),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印尼前首富及糖王,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返回福建厦门市鼓浪屿定居,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积极支持资助并直接从事祖国及家乡各项建设事业。本书记述一个贫穷农民从创业到卓有成就 经济人 的传奇人生,爱国爱乡的热忱之心,创业者的坚韧性格,致富与散财的经验。黄奕住是近代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的身上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不屈精神与顽强斗志。此书的问世,可以助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设,让后人更好地继承其精神遗产,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进步。
《凤兮凤兮》是叶灵凤研究专家李广宇继《南国红豆最相思》之后,又一本关于叶灵凤的文集。这本小书,不仅文字一如既往地隽永,更精心选配一两百幅插图,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全书共分三辑: 第一辑 凤兮凤兮叶灵凤 ,是对叶灵凤生平事迹的考索研究,包括:《赵克臻手写的叶灵凤小传》、《陈君葆日记中的叶灵凤》、《叶灵凤的日记簿》、《叶灵凤在一九七三》、《叶灵凤的身后》、《叶灵凤买西洋画册》、《叶灵凤与日本书店》、《叶中敏眼中的父亲》、《叶中敏、小思谈叶灵凤》、《叶家姐妹》、《范用致叶中敏书信两通》。或者是基于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或者是对叶灵凤后人的访谈,对于完善叶灵凤生平行状、还原其本来面目,颇有贡献。 第二辑 叶灵凤的朋友圈 ,将视野延伸到叶灵凤的几位友人,包括:《叶灵凤与邵洵美》、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藏书家、编辑家、画家。自从三联书店推出他的三卷本《读书随笔》,一时风靡读书界。由于叶灵凤后半生在香港度过,其在港出版著作少为人知,究竟出版过哪些著作也莫衷一是。 本书作者李广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叶灵凤传》作者,长期致力于叶灵凤研究,并曾远赴香港搜集叶氏著述生平资料,积数年之功,完成此书,第一次将叶灵凤在香港出版著作一网打尽。不仅细述各书内容,并详考出版掌故;既富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事实上,本书还意在通过叶灵凤在港出书的经过,折射香港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生态,剖析叶灵凤下半生的思想生活,刻画出一个爱书爱画、爱国爱港的传统文人的境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