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记录了香港音乐盛衰史的时光书。知名乐评人毛球(原名苗欣宇)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30年时空,回到香港音乐的黄金岁月,从首流行粤语歌的诞生,到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的登顶时代,从四大天王的光辉岁月,到落幕的孤注一掷,每一首曾经感动我们的歌背后,都有一段触人心弦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港乐的动人故事,都是属于你我的共同回忆。书中还有精心制作的伴读歌单,扫码即可聆听书中提到的音乐,原声演绎,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经典中思考哲学意义,在写作中与读者分享阅读体验,在领悟之后继续认真感受生活,更加坚定前行。
梁衡著的《树梢上的中国(精)》是作者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秋风桐槐说项羽》《死去活来七里槐》《中华版图柏》《万里长城一红柳》等篇。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绿色文明的一种崇高精神。
《苏台烟云石湖月(吴中文库)》图文并茂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全书在取材编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吴中地域为基础,“原汁原味、真实反映”的原则,立足吴中区情、尊重历史原貌,注重细节、充分反映吴地文化历史风貌,系统完整、清晰分类反映吴中文化不同方面。《苏台烟云石湖月(吴中文库)》介绍了苏州市吴中区西南部的木渎古镇和石湖景区的风景名胜。
阿城先生经典短篇小说集,收录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风流》没有,这次新添加的。
《师承集》是著名出版家沈昌文的一部书信影印集,收录了吕叔湘、陈原、陈翰伯、黄仁宇、董桥等出版界前辈和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写给作者的书信、手札百余件。书信内容均围绕当时《读书》杂志和图书的出版展开,涉及选题意见、审稿意见、出版方向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窥见老一辈出版人是如何做出版,以及当时一些文化事件背后的故事。全书四色印刷,均为影印的书信,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讲述唐宋诗人词人故事、普及唐诗宋词的随笔集。 在这里,你会看到,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勃、骆宾王、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筠、苏轼、柳永等一大批诗人,从小就被人们称作“神童”,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名扬四海,笔墨挥洒自如,仿佛在不经意间,便书写了唐诗宋词的辉煌篇章。他们的生活更是快意潇洒,策马奔腾,呼朋唤友,觥筹交错,诗词唱和,痛饮高歌,不知今夕何夕。 在这里,你也会看到,王勃故意杀人、陈子昂“商业炒作”、王维被俘担任伪职、王昌龄死于谋杀、白居易“以诗杀人”、贾岛撞车、李商隐遭人非议、温庭筠考场作弊、柳永沉溺青楼、欧阳修身陷丑闻、李清照嗜赌成性、辛弃疾坐拥豪宅佳人…… 这本书要呈现给你的,是与你以往印象稍有不同的诗人形象,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更
晚清革新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身份使黄遵宪的诗歌成为了解19世纪中国政治情况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外交官出使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经历也意味着他是第1位详细描述中国之外世界的诗人。大部分中国学者对黄遵宪诗歌的解读过于政治化或只强调其政治意义,《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试图弥补这一缺失,从纯文学角度入手解读黄遵宪的作品,分析黄遵宪在晚清 诗界革命 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的传统题材诗歌,并关注那些以异域风情、当时中国政治和现代科技为题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这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析黄遵宪如何运用传统的诗歌技巧创造出一个前人不曾涉及的新世界,并追问黄遵宪的诗歌是如何适应中国文学史的大局的。
散文随笔集。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谈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显示了阿城先生浩瀚惊人的知识范畴。
《历代笔记选注》从历代(唐至清)笔记名作中,精选叙事写人、状物言理、考正辨难等一类思想性、文学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短文,加以注解,依时代顺序分册编排,可作为阅读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的参考,也可作为青年读者学习古文,增长知识的辅助书。《唐宋笔记选注(上)》的特点是在“选”和“注”上进行了扩展和深入。而吕叔湘“笔记文选读”仅偏重于语言方面,所以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孙玉文教授和华师大古代文学谭帆教授作了重点推荐。
《岁月静好:蒋勋的日常功课》是蒋勋2021全新散文集,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书写日常生活中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节气不仅蕴藏着自然流变的节奏,也提醒着我们在时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立春聆听春天的声音,惊蛰使孤独者从梦里醒来,清明安静等待自己花季的时刻,在芒种相遇和告别,立秋专心凝视一朵花,小雪储存隐忍……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不动声色,静看山静云闲,静听鸟啼花开,山河岁月长,随着万物生长的频率,内观自己,默默记录生命的处变不惊。这是蒋勋自己的功课,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功课。
草木岂非无情,阅遍人间悲喜。 朱丽叶为了逃婚服下颠茄,假装死去,她躺在家族墓地里,既怕听到曼德拉草叫声凄厉,又憧憬着罗密欧前来,却不曾想他命丧于乌头草;奥菲利娅借用芸香和紫罗兰,祭奠被情人哈姆莱特误杀的父亲,她用毛茛、荨麻、雏菊和红门兰编织成花环,最终与它一同殒命于水中……在莎士比亚笔下,“石块的冥顽,草木的无知,都含着玄妙的造化生机。莫看那蠢蠢的恶木莠蔓,对世间都有它特殊贡献”。 本书精选莎翁剧作中49种植物,从文学、历史、园艺、烹饪、医学、民俗、语言等多角度写小传,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莎士比亚式花园图景。书内D家收录59幅1597年原版全彩插画,此为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珍贵馆藏。
我们常常听到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名字,他们的诗歌广为流传,被吟诵至今。 王佐良将浪漫主义诗歌世界里Z具代表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为对象,深入浅出地探讨其兴起与发展,重新认识和发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价值,并对该思潮影响下的诗人进行了新的挖掘和定位。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视野宏大,行文“清新、朴素,闪耀着才智,但又能透彻地说清事情和辨明道理”,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上文学史的写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彰显了一代大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治学功底。
本书为余华的经典散文集,包含对往事的追忆、对文学和音乐的感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深思,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由外而内的深刻反省。而这些又共同累积成余华厚重的文学创作基底,激荡出蜚声中外的小说名作。余华的散文风格和他的小说截然相反,跟随他的文字走进他的日常生活,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阅读与创作的过程,探寻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能看到一个幽默平和的余华。他谈到与父亲、与儿子的相处,让人笑出声来。这是他今天成为一个文坛“段子手”的根基。
《月童度河》是庆山重要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其改名为“庆山”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她用清简的文字记录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呈现了更多厚重、清醒而平静的向内探索:阅读、写作、旅行、自我修习,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母亲和女儿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在时间中累积的文字,如实展现了经由思考步步前行的心境,是其对往日的梳理,亦是一路的探索与成长。 精装典藏版《月童度河》,庆山逐字逐句修订,并新增内容两万字,梳理其近年来的所思所悟,诚恳、单纯而率性,所有隐秘而深刻的记忆和情感袒露无余,寻找着让生命自在宁静的丰沛源泉。 正如庆山自己所说:“这大概是目前Z好的一段时间。所有的发生,都在呈现之前我无法感受到的另一面的深邃和温柔。”
本书为作者公号中的精选短句、小诗。分为星海、你我、希望板块,共十三个小主题(包括:星、海、雨、月)。每一句都充满了正能量、流露出年轻人的美好情感、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纵使生活再艰辛,状况再糟糕,仍然对生活报以期许。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它古朴雄浑,亿万年间成就于造化的鬼斧神工。它慷慨无吝,赐予人类良田美宅,馈赠源源不绝。它变化多端,时而奔腾咆哮,时而低回娴静,既有浊浪排空,也有光风霁月。它宽厚包容,愉悦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叹息着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苦;儒家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它这里流芳百世,释家子弟“普度众生,天下太平”的宏愿,在它这里发枝散叶…… 在这本书里,作者描写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又为多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心,呼吁采取有力的行动。本书熔地理、历史、人物、文化、生态于一炉,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大地的背景上作饱含忧患的刻画,于仪态万方中教人沉思冥想。
《河祭》,一部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5篇关于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在籍籍无名的川东北,作家构建了四个不同的微缩世界,那里有民国时期宗族权利、愚民神权崩塌的“两河镇”,有改革开放时期受到金钱资本冲击的“麻石街”,有经历“”摧残的四川东北部小县城,还有八九十年代充满奇人异事的“麻衣街”。
姚福奎日记名《姚星五日记》,五册,稿本,藏南京图书馆,收录姚福奎光绪五年至光绪十五年间的日记。姚福奎字星五,清咸丰元年举人,历任松江府娄县教谕、常州府学教授等, 归里后掌教游文书院。姚氏日记主要记载清末中下层文士的日常生活,如交游、购书、出行等。十余年间日记较为完备,几无阙漏,便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了解晚清江南地区中下层 文士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因姚氏曾任教谕、府学教授,且擅长绘画、制谜等,故其日记对于晚清的教育、艺术等领域而言,亦具有的研究价值。
独立书店是社区的心脏和灵魂,承载了逸闻韵事、奇风异俗,以及令人安心的地方魅力。作为读者,我们珍惜这些散落街头巷尾、信奉理想主义却常常难以为继的温暖空间,它们是知识和灵感的庇护所,给我们带来不可言喻的快乐。 《纽约客》漫画家鲍勃?埃克斯坦收集了75家知名书店(包括仍在经营的和不复存在的)的故事,并配上75幅色彩鲜明的画作,试图捕捉每一家书店独特的精神和面貌。在这场全球书店之旅中,有从业者苦乐参半、耐人寻味的坦诚自述,有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趣闻,更有爱书人对书店说不尽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