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谈丛》成书于1979年,收录了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共32篇,另有冯其庸、杨犁夫为本书与《说园》所作序,叶圣陶写的《说园》、《扬州园林》介绍,以及王西野(栖霞)为本书所作跋。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马鞍山、北京等地的园林建筑之美、其渊源和沿革以及独特的匠心娓娓道来,除对园林个例的专门叙述外,也有以园林概况、造园美学理论、假山和叠山家等为主题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对当代新园林营造的建议、大观园的原型问题和园林绘画作品。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佳指南。
。。。
现代园林的发展在英国有着代表性的事件——工艺美术运动,有着代表性的人物——格特鲁·杰基尔、里斯托弗·唐纳德和杰弗里一杰里科。但是,英国现代园林究竟是如何脱壳于经典的英国自然风景园?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英国
这是一本为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园林设计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而编写的书籍。其特点在于作者将园林语言的发展、类型、造园造景艺术、建筑装修以及文化意蕴等进行了分类剖析。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中国的园林历史、园林建筑和园林文化三大园林语言构成要素,并帮助读者加深对园林语素的理解。本书全方位、多层次地集了大量的园林素材予以归类,其中包括叠山理水、植物、铺地、家具、建筑、陈设、色彩等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实用要素,以及点景、借景、框景、对景等园林设计时必须兼顾到的理景原则的论述。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行到园林设计的启发和灵感,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亦会有相当实际的帮助。
我国的皇家苑囿规模宏大,布置精美。早在公元前11世纪末,*国就出现了*早的皇家园林?D?D沙丘。到清代时,皇家营造苑囿之风达到了一个历**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将天下美景浓缩集中,达到美不胜收之境。谢燕、王其钧著的《皇家园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如北海,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精致的园林一一介绍.并将其艺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园林图录》是在东南大学测绘图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并配有现状照片与说明的一本古典园林图集。书中主要展示了江南园林中的庭院特色与景观建筑的各种类型,重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可以使读者充分领悟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与造景手法。 本书由刘先觉与潘谷西教授合编。全书共收集有38处实例,包括苏州、无锡、扬州、杭州、南通等地。测绘图有143幅,含平、立、剖面及大样图,照片有139张,文字分析简明扼要,测绘图准确细致,可供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作参考,也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古建保护专业学生以及从业人员的良师益友。
本书以整体系统的观点,首先通过历史研究对甘肃镇建制过程、军事地位、镇城演变、防守范围演变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明长城甘肃镇军事防御体系外部环境、构成要素、军事制度与聚落层级、整体结构展开论述;再次,通过GIS 技术对甘肃镇长城防御体系各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逐一展开论述,重点研究长城墙体与环境的关系、各层次军事聚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驿传系统以及烽传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最后,引入可达域概念,并利用不同表现形式的可达域,分别对长城防御体系构成要素之中军堡、驿站、烽燧、敌台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从而为长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第二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大建筑与园林的演变历程。将北大校园建筑放到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从海淀的明清园林、山水成因出发,详细介绍了从皇家园林到近代燕京大学校园再到今日北京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对有建筑特色、有人文意蕴的校园景观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第二版对原书70%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增写了近年来新建的人文楼群、数学中心、畅春园宿舍区,根据老燕京大学一代人的回忆,充实了关于五十年代校园大规模建设时期的一些资料。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完成学习。书中还加入了以往古代建筑史中较少涉及的民居建筑,因为上溯至建筑的根源,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民居发展而来的。
圆明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遗址公园,地形环境集山地、林地、水域、湿地、草地等于一体,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宝贵的家园和落脚地,也是北京城市中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不错场地。本书不同于传统的“说”与“学”的知识获取方式,本书将专业的环境相关的知识通过环丁“小叶子”的漫画故事与读者互动,互动方式多样、漫画画风卡通,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且适合制作衍生环保文创产品,有利于多种渠道的传播。
顾韩主编的《风景园林概论》由上篇、下篇两部分组成。上篇主要是有关风景园林基础知识的阐述,共6章,重点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园林发展概况、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该学科有整体的认识。下篇主要介绍风景园林学科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共7章,以场地设计为导入,按照设计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介绍相关领域的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科研、工程施工、景观设计、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五部分,主要对各个专项的科学研究过程、方法及相关成果进行介绍。其中,“历史美学篇”主要介绍中国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还原历史文化、尊重传统美学的理念下,构架颐和园夜景美学体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视觉场景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颐和园古典园林夜景的塑造,提出中间视觉下低亮度、弱对比的景观照明概念,并初步形成了基于研究与评价的定量化的夜景设计框架;“古建筑保护篇”以颐和园内北方皇家古典建筑的表皮为对象,系统地、定量地研究了人工照明对古建筑油饰彩画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及控制措施;“生态保护篇”面向颐和园庞大的动植物群落及生态环境,依据生态学理论,并结合大量的现场科学观测及实验,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颐和园分区照明控制体系及相关建议;“颐和园夜景照明保护性评估
生态恢复最关键的是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恢复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它是最终检验生态学理论的判决性试验。这本新修订版本不仅包含所有支持恢复生态学的背景知识和理论,还有至今一直困扰着该领域的目标和方法上的争议。新的虚拟实地考察能将读者引入现场,并用精选的案例来详细描述整个业界面临的挑战和希望。
本书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城市雕塑作为城市中独具文化性与学术性的公共艺术载体,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本书结合空间艺术的研究,综合运用环境学、规划学、建筑学与形态美学等学科的交叉知识,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雕塑相关知识,雕塑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表达,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背景和城市文化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城市雕塑的发展与文化,城市雕塑的艺术构思与视觉要求,现代城市雕塑的构成元素及体系、城市环境规划与雕塑审美取向,现代城市雕塑创新理念与符号凝练和中国城市雕塑赏析等。本书适合城市设计与雕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李炜民、阚跃主编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学刊(4 2017\\2)》围绕园林理论、园林历史、造园技艺、园林文化,园林科普教育、博物馆学、馆藏文物研究、展览陈列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 在园林与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汇集并展现中国园林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为中国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