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园林谈丛》成书于1979年,收录了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共32篇,另有冯其庸、杨犁夫为本书与《说园》所作序,叶圣陶写的《说园》、《扬州园林》介绍,以及王西野(栖霞)为本书所作跋。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马鞍山、北京等地的园林建筑之美、其渊源和沿革以及独特的匠心娓娓道来,除对园林个例的专门叙述外,也有以园林概况、造园美学理论、假山和叠山家等为主题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对当代新园林营造的建议、大观园的原型问题和园林绘画作品。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佳指南。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本书依高等学校教学需要而编著,主要面对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和更广泛读者参考。 以一些特定国家和地区作为一般园林发展的代表,本书力求结合简明的社会历史梗概来介绍外国园林文化与艺术。为了学生的需要,本书在描述园林史实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基本的艺术分析,以激励对历史上各种园林特征的更深入思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早期古代文明的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和古罗马园林,其后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巴洛克园林、法国古典园林、伊斯兰教地区园林和日本园林以及向近代文明转折时期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和其他欧美园林。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
一、《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园林建筑》卷选录范围,包括现存的古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及自然风景园林。二、凡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特色的园林建筑,从总体、室内外装修到庭园小品均予精选收录。三、选录的作品按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等地区排列次序。四、卷首载《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论文一篇作为概述。在其后的图版部分中精选了43个园林实例,共192幅园林建筑照片。在后的图版说明中对上述照片作了简要的文字说明。
在丰富的古典园林比较研究中,相比于中日等对比研究,中韩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书从中国和韩国的隐士文化研究出发,在考察和比较中韩古典园林历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隐逸空间的不同,包括观念、功能和形式等各个层面,并在简要分析当代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居空间及其手法现代应用的可能性。本书对以中国为中心的 隐逸文化 古典园林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的考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隐逸文化和古典园林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非遗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图文并茂,主要讲述陕西民居的历史背景、地理分布、建筑特色与人文环境等。具体有陕西民居产生的背景、陕西民居分类、陕西民居形制与装饰意匠、文化内涵的表达、经典院落四合院等六章内容。
《乡村景观源汇博弈/乡村景观特色研究丛书》将生态/人文景观协同存续的视角切入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之中,以应对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景观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的参数化、动态性特征,以生态/人文景观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乡村景观中“源”“汇”景观单元的类别与特性,分析其景观博弈方式和相互作用规律。以地处江南发达地区、城乡矛盾突出的苏州西山为典型研究案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平台的小累计阻力模型(MCR)等参数化模型,模拟各类别多个“保护源”和“风险源”的生长与扩张路径,形成“正向”系统存续和“负向”风险预警“源汇”格局,并叠合为正负双向的“源汇”格局,以格点频率序列划定生态/人文景观空间安全等级及适宜性分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控制及引导策略,寻找一条
北京是一座根植于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金代成为一代封建王朝的国都,至今已有大约七百余年的建都史。至明、清时,由过去的土砖城,建成呈凸字形的,四周是青砖墙围绕的雄伟壮观的都城。老北京城的布局相当完整,据史载:"永乐中定都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建筑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部为外城,北部为内城,以皇宫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形成贯穿南北的,南至永定门,北到钟鼓楼的一条中轴线,并依祖制"左祖右社",左边是皇家太庙(今日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是社稷坛(今日的中山公园)。四周方位上,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另外,皇帝、王爷们的游玩之地、寺观坛庙、王府宫园、陵墓等建筑,不仅占地多,规模宏大,用材布局讲究,而且屋顶上均覆盖彩釉琉璃瓦和精美的琉璃装饰
王蔚等编著的《外国古代园林史》依高等学校教学需要而编著,主要面对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和 广泛读者参考。 以一些特定 和地区作为一般园林发展的代表,《外国古代园林史》力求结合简明的社会历史梗概来介绍外国园林文化与艺术。为了学生的需要,《外国古代园林史》在描述园林史实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基本的艺术分析,以激励对历 各种园林特征的 深入思考。 《外国古代园林史》内容主要包括早期古代文明的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和古罗马园林,其后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巴洛克园林、法国古典园林、伊斯兰教地区园林和日本园林以及向近代文明转折时期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和其他欧美园林。
本教材以风景资源学、旅游与休闲游憩学、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学、风景美学等为理论基础,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规划通则》等相关规范和技术导则,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及相关方法。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景区概述,旅游景区调查分析与评价,旅游景区项目策划与空间功能布局,旅游景区游憩服务设施规划,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规划,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及安全应急规划等。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为读者建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和规划设计实践打下基础。
当前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日益增大,园林古典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在园林景观的商业运作中日趋明显。本书针对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师、园林工程师、施工图制作人员及园林景观专业院校的师生编制。本书编委会从筑龙网近期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作品库中经过反复筛选,精选出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及施工图。本书采用直观的图集方式出版,方便广大设计师查阅,并随书附赠光盘,光盘包括了全部案例的CAD原图,可以直接编辑、修改,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快捷。
民间园林历史悠久,是艺术欣赏性极高的古代建筑作品,尤其是它朴素典雅、恬淡隽永的风格,在众多的古建筑门类中独树一帜。尤以江南园林*为出色,堪称是我国民间园林中的精华。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风格多样的特色园林,山东十笏园、无锡寄畅园、四川杜甫草堂等,都是其中的出色代表。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作《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录之先河”,所载园林,述、考、论、史相结合,一字千金,并蕴含了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理论专著体系。本书从园林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和剖析了《洛阳名园记》中蕴含的宋代园林审美理想、园林景观营造和园居生活审美等问题,提炼出宋代园林审美的“兼六观”,并从环境美学角度构建了宋代以“燕居”和“嬉游”为经典表征的两大园居生活审美模式,有助于打开《洛阳名园记》研究的新局面。
顾韩主编的《风景园林概论》由上篇、下篇两部分组成。上篇主要是有关风景园林基础知识的阐述,共6章,重点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园林发展概况、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该学科有整体的认识。下篇主要介绍风景园林学科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共7章,以场地设计为导入,按照设计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介绍相关领域的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科研、工程施工、景观设计、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