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目前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第壹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的特色。《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人员和园林专业师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新编,通过经典注译和拓展内容,图文结合重新解析品鉴古代园林艺术。 本书是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著作,分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方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同时绘制了200多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图案,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经验技术成就,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看不见的花园 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是一部关于在1925~1975年之间曾为美国景观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个人和公司发展历程的著作。在那个时期,美国兴起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体系,该设计体系将体现永恒价值观的社会思想与园林景观和花园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美学思想。在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既有未建成的设计方案,也有实际的花园作品,范围从小型的私家花园、到游戏场和公司总部花园。书中讨论的项目,既有现代景观中的经典作品,也有鲜为人知、但实际上却应该拥有同那些经典作品相同地位的作品。因此《看不见的花园 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成为美国景观学在战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为争取行业地位和为追求现代审美理想所做出的文化贡献的一种记载 这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这些姊妹学科的历史、目标和发展进程
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双双复重丽。 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本书是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建筑目前的重要著作。 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包括:绪论,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园林的成熟期(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而漫长,从商商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成熟韵致的成年人的过程。本收除了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行剖析外,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及其他地区园林,对园林的类型,发展阶段和历史沿革等进行了分析讲解。“图说”是本书*的特点,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解园林的历史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参考和研究。 本书内容上化繁为简,图文并茂,读者群定位既有专业人士,又兼顾对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人士。语言上通俗易懂,以图应文,贯彻“高深理论通俗化”的理念。建筑、环艺、园林等专业设计人员,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建筑文化人士和对古建筑、古园林感兴趣的人士。 这本《图说中国园林古典园林史》作为《图说中国园林设计》的姐妹篇,更偏重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剖析园林在历
本书对北京公共园林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书中回顾国内、国外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中国古代公共园林的文化根基与空间特征,系统梳理出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脉络;并根据环境生成特点的不同,对北京公共园林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北京公共园林的空间特色,从园林的公共性视角分析北京园林的公共化演变,探讨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演变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为主,从对园林“母本”——自然的研究入手,在纵向上,从自然自身的演替变化史中总结生命进化和大地变迁的一般规律,探索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变迁,找到各种设计语言的源头;在横向上,把自然分成了四个层面,深入研究每个层面的内涵和外延,确立了景观学科领域新的自然观视野。第二部分以实例为主,以新的自然观来解读世界范围内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潮和实例,同时结合作者实际参与的多个具体项目,探讨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过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寻找“在大地之上诗意栖居”的永恒之道。
唐代园林在魏晋六朝园林发展的基础上走向兴盛,名园遍布大江南北,出现了大量以园林景观、园林生活、园林情趣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本书主要从唐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入手,考察唐代文人自然观的嬗变及其园林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进而从园林游宴、园林营造与园林题咏等与文人相关的园林活动中展开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的具体研究,呈现唐代园林文学创作景观,*后将其置于整个唐代文学的宏观视野中,考察园林书写对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的影响,深层发掘园林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沟通园林与文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微观论证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努力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思维与新领域,为当前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探寻出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