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本书是园林景观学教授汤姆 特纳的园林四部曲之一,40年来,作者在对欧洲园林的细致研究中,开展了大量了探访、调查、绘图和摄影工作,系统地介绍了欧洲园林的设计历史,采用近900张照片、平面图及示意图,来阐述欧洲园林设计的起源、成因和发展。他集中关注信仰、功能和设计理念,所涉及的园林史从 新月沃土 的农耕定居时期直至2011年。他将这10000年间的历史划分为10个部分,并对欧洲园林设计的主要历史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是汤姆 特纳有关园林设计历史的第二部作品,亦是对其著作《园林史》(2005年)的扩展和更新,增加了新的图文特色。
《中国园林》杂志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性、综合性的专业期刊。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刊于1985年。本刊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本刊主要栏目:历史与理论、规划与设计、人居环境、园林植物、园林建设、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名胜、自然文化遗产。
汪菊渊编著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为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中国古代园林史》的重要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包括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册。本书含有各类图纸及图片500余幅,并附有详尽的园名索引。 《中国古代园林史(上下第2版)(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界的广大科研和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及建筑院校的师生,从事历史文物保护的专家和考古学者,对历史和科技史、艺术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文人园林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以活泼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呈现山明水秀的风景,诗情画意的境界。文人园林是古代文人思想的产物,文人于此问寄托其理想,表现其智慧,体现了文人阶层的文化、艺术特质。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作者张淑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分析明清文人园林的哲学根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以明清文人园林理论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存的园林实物,借鉴学术界现有成果,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从明清文人的视角诠释文人园林的美学构成。
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两市域内遗存有大量五代、宋、金早期木构建筑,其保存之完好、数量之丰富、类型之多样、分布之密集、样式之典型,在 均极为罕见,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座宝库。近年来,学界对这一地区建筑遗产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涌现了大量 研究成果。《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为作者喻梦哲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期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而成,主要关注于该地区早期木构建筑中与《营造法式》间存在特定技术关联性的构造特征与样式做法,希冀借由该地区的大量案例,探索《营造法式》编纂发行后对华北地区营造实践的影响情况。
本书收录大量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图300余幅,并按地域分类。全书平面图均由天津大学建筑系重新描绘并上色。该书*次将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图系统整理并汇集成册,填补了这方面空白。该书可做为园林、古建筑工作者的工具书。
本书用了超过400幅彩色照片、150张彩色平面图、30张风格示意图来表现和解释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0年间的园林发展过程。故事从埃及和西亚延展到欧洲、美洲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包含了这整个期间艺术、哲学和室外空间的社会功能方面的发展。西方园林设计被发现起源于西亚和北非,设计思想传播到欧洲,并在约公元1800年之后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园林设计哲学的发展追朔到柏拉图和维特鲁威的著作,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19世纪,它促进了作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开放空间的推动者的风景园林学的创立。 本书的每一章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历史与哲学的,用彩色照片来说明,概括了社会的、地理的、哲学的和艺术的思想是如何影响园林建造的;第二部分是关于风格与实例的,开始是一张风格示意图和关于该风格的功能与形式的简短说明,随后是这种风格的重
本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侨乡的历史发展;开平乡土建筑;开平碉楼发展;开平碉楼建筑艺术;碉楼与村落环境景观;碉楼建筑技术与防御体系;侨乡建筑物理环境分析。开平碉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也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书适用于建筑理论研究人员。
本书略述东西方造园沿革史全例,从福州天国乐园到今天抽象的园艺,指出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成就及其相互影响,兼涉现在造园职业及专业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在气候温和,植物繁茂的地方,人们经常同山川草木接触而不觉其可贵。但如长时间烈日当空,干旱少雨,居住问题虽然解决,若缺乏水泉树荫作为调剂,就会感到除为生活必需栽种果蔬,还需借助庭园绿化来满足心理欲望,以有助于感情安宁和观赏要求。这就促使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布置、修整、培育和美化工作,把造园提高到艺术领域。西亚如波斯(伊朗)和阿拉伯大部分土地气候,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出现早有范围的经营绿地。世界造园系统,除西亚以外,还有其他两大系统,即
尽管有许多资料,但是,在审视中国园林之时,我们很想知道几个问题:中国古典园林现存到底有多少?中国古典园林现在的状况如何?哪些园林是可以作为旅游的资源?带着这三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系统地走遍了江南园林、北京园林、岭南园林、中原园林所属的各大区域,依上述书籍的园林记载,在各地询问当地园林学者及居民,历时三年余,遍访160多个城市,考察800余个园林,拍下7万余张照片,回来经过研究,大致掌握了现存古典园林的情况。根据所有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汇编161个有旅游价值的古典园林。这些园林除补编中的十余处本人未亲历之外,其余皆是本人亲身经历,所见景观是*全。当然,还是许多园林,本人未收录,有些园林本人还未走过,随着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相信会有更新的成果。 至于古典园林的定义,本人基本定位于清代以前的
本书不但从古代到现代纵向的来阐述石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还横向的谈及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对置石的评价,使读者能够了解国外的置石文化。本书从时间、空间上全面的描述石这一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与应用价值。对于园林工作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价值,同时也是了解石文化的一本好书。本书适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者、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老师和在校学生以及爱好园林的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