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营养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关系探索正在成为营养学的前沿领域,已经成为精准营养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营养素、食物、膳食模式等不同层面的营养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于营养与疾病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总结了基因组、代谢组与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手段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进展在研究营养与肠道菌群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统计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的角度提供了肠道菌群分析的流程和实践指南。最后,展望了营养与肠道菌群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开展营养微生物组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了非细菌的肠道菌群与营养互作研究的价值。本书为读者总结了最新的领域研究进展,构建了营养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研究的知识体
本书是 4546 年版的修订版,共 48 章,作者团队参考目前国际上CLSI、EUCAST、FDA新近发布的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汇总近年来我国自主制定的抗细菌新药流行病学折点数据、疑难药敏试验结果解读方法(包括肉汤微量稀释法、纸条梯度扩散法和纸片扩散法等),推荐介绍可供实验室检测重要耐药细菌的实用方法和新兴检测技术,示范典型革兰阴性细菌和革兰阳性细菌药敏试验报告准确解读。新增近年来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各类抗细菌新药和各类权威指南中的抗细菌药物推荐方案,便于临床选用。 本书权威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可供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药物敏感 性试验以及选择抗细菌药物进行治疗时阅读参考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本书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快速查阅参考书,适用于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本袖珍指南将帮助解决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微生物问题。新版本延续袖珍本形式,除介绍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信息外,还提供了最新分子诊断学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单个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的检测效果;去核酸扩增技术/PCR,有助于解释基因测序结果;药敏试验,针对大多数生物/抗生素组合的方案和解释标准;常见微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和耐药性等。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多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专家联合编写,全面总结了耐药性细菌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 21 世纪全球关注的重点,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书共 12 章,概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作用模式和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其对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的改变与消除策略;探讨并展望了减缓和控制耐药性细菌出现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如纳米疗法、噬菌体疗法和 CRISPR 基因编辑。本书内容简洁实用,阐释系统明了,并配有简明图表,既可供广大感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作为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本书对结核病及相关病原菌实验室检测相关知识做了详细介绍,共13 章、250幅图,包括结核病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分枝杆菌特性及临床送检标本检测、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各种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等实操性内容,附录部分还推荐介绍部分结核病相关资料查询网站、参考书籍,并对结核病实验室检测人员在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检测问题做了解答。 书中介绍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对临床常用标本前处理、抗酸杆菌涂片方法及培养阳性后标本的处理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可显著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易被实验室人员掌握,让结核病患者尽早得到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及早得到治疗,避免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本书可供结核病实验室检测相关技术人员、结核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日常查阅,也可供医学院校检验系专业师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备受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本书参考外文献,结合作者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创伤基础研究的进展,系统阐述了细菌内毒素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内毒素的理化特性、生物、合成、代谢、生物学活性、分子作用机制、耐受性及相关的实验研究等,临床部分重点阐述了内毒素与临床感染的关系、抗生素应用与内毒素释放的关系,以及内毒素检测、拮抗措施等,内容新颖,阐述严谨,基础与临床结合,充分反映了该领域的进展和研究成果,适于临床医师、相关研究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病毒分子生态学》以这门新的的病毒学分支学科为对象,对病毒分子生态学的基础、正常病毒群,及病毒利用、调节和对抗机体免疫反应等进行了论述。正文二十二章中,重点讨论了分子生态病毒学的发展规律,指出了病毒分类是分子生态病毒学立论的必然基础,提出了正常病毒群的概念,涉及了病毒持续感染与分子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举例叙述了几种常见病毒病的理论与实践,如人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与艾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巨细胞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EB病毒的潜伏与转化作用,核糖体灭活蛋白的抗病毒机理,肿瘤病毒的致癌机制,等等。
本书较全面地叙述了生物医用钛合金的基本性能、表面改性和表面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生物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的分类以及各表面改性技术的特点和效果。根据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层的形成机理,本书将所涉及的表面改性技术分为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类,并详细叙述了化学处理、碱热处理、阳极氧化、微弧氧化、溶胶凝胶、生物化学、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喷涂、离子注入等表面改性技术在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和研究。最后本书还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医用钛合金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能的评价与表征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生物医用材料和材料表面改性研究的科研人员、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外科临床医生等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收集了中国生态学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2003年第五届学述研讨会论文36篇,内容涉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诸方面,包括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多样性和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等。论文集部分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动态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由江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从事酶工程教学的一线教师集体编写而成,以经典案例分析的方式论述了酶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将基础理论与酶工程的工业应用及科学研究相结合。全书共分八章——酶工程基础、酶的发酵生产、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功能改造、酶与细胞的固定化、非水相酶催化、酶反应器及酶的应用。
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从早期的智人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受到细菌的侵袭。这一点我们从化石中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远古人类所遭受的疾病困扰要比少得多。早期的人口密度不大,人们居无定所。生活虽然艰苦,但也避免了大量生活垃圾和粪便的堆积,也基本不太可能暴发大规模的疾病。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贸易的化、人口流动的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涉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世外桃源”。随之而来的是多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体与人类相遇,它们有些原本只寄存于动物之中,有些是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曾经摆脱过的,而如今,它们重出江湖,一系列的新现疾病也不断出现。它们的暴发往往可以波及整个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