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 大写的科学革命 。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以史为鉴知兴替 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 大写的科学革命 的概貌。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医学数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为关键的钥匙,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灵枢经》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本书选取钱学森从1961年到1998年关于系统科学的书信共277封,并按系统科学的结构进行了分类编排,每部分均作了简单介绍。读者从书信中可以全面了解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论述,并且按时间顺序了解钱学森思想发展的脉络。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科技文体与规范: 作者、编辑及出版者手册》(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是国际科学编辑委员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编纂的工具书。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根据科技写作与编辑出版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更新内容和资源,从而保证了其系列版本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手册第8版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以反映当今科技出版与交流的最佳实践。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32章。第一部分“出版基础”概述了与科技出版物有关的重要内容,包括编辑出版实践和著作权等。第二部分“通用体例规范”涵盖了字符、标点符号、体例与修辞等广泛应用于一般学术出版和科技写作的惯例。第三部分“特殊科技规范”介绍了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地球科学等12个科学领域的体例细节。第四部分“出版技术”详解了参考文献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 本书包含国际TRIZ协会一级认证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经典TRIZ和现代TRIZ的对比、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剪裁、特性传递、功能导向搜索、发明原理、技术矛盾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的解决,物-场模型与标准解系统以及工程系统进化趋势。本书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分析步骤清晰,可帮助初学者正确理解现代TRIZ的基本概念和解决发明问题的一些思考方法与工具,是一本实用的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入门书。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Ⅱ 》 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
作者通过引用西方和中国哲学作品,论证了多种正确道德的存在以及涵盖与西方和中国相关的价值都包含在真实合理的多种道德之中;随后讨论了限制真实道德范围的约束条件、儒家有关情感和反思促进人的道德能动性的深刻见解;接着讨论了接受多元相对论可能产生的道德承诺的问题,提出道德传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需要彼此相互学习,借用道家开放包容和积极调适的思想论证了其他生活方式的价值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而是丰富人生的机会。本书将有助于促进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
《自然的体系》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本书讲述了西班牙的近两千年的科学历史,展现了西班牙以科学为梦想的科学家及科学机构的故事,书中的科学者们以西班牙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状况为条件,致力于科学,度过了人生充满希望的时光。近代西班牙人认为,科学是一个值得终生奉献的梦想。本书也印证了西班牙人从来都不乏能够欣赏科学价值这一事实,而西班牙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与价值也被低估了。
本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梳理总结20多年来福建在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形成的主要成效、典型 经验和创新做法。全书由特别访谈、发展报告、优秀案例3个主体部分组成。 特别访谈记录了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亲历者、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十 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李川同志的采访,科技特派员制度当年在福建如何萌发、 形成和发展,这背后的故事由他们娓娓道来。发展报告主要介绍科技特派员制 度的整体概况与发展演变,以及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模式与各地发展情 况。优秀案例围绕机制体制创新、模式经验创新和路径成果创新等3个方面, 集中展示了20多年来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做法,旨在充分发挥典型 案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坚持中不断拓展提升、发扬光 大
本书以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CO2、H2O、热量和动量通量的观测原理与方法,为从事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以及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了野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生态学知识与数学模型的提炼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考书。全书共17章,第1~6章系统介绍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和水循环,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通量,地球大气圈的垂直构造与大气成分,大气圈的辐射传输与地表辐射平衡,近地边界层特征与空气运动基本方程,近地边界层湍流运动特征与扩散通量等有关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第7~10章详细讨论了基于空气动力学和热平衡的通量观测、涡度相关技术原理及通量观测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 自然 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平装版)*卷下(1869-1930)》是一套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中的一卷,收录了国际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从1869年创刊到1930年期间发表过的经典科学论文56篇,这些文章由《自然》杂志主编遴选,由《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为每篇文章撰写编者按,并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翻译成中文并审订。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等)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本书以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总结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在研究归纳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建议;从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提出加快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平台发展的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
本书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精心编选的编年式论文集,收录其1945年到1980年间公开发表、未曾发表或较难找到的重要学术论文等,英文原文影印,极具史料价值,每篇文章都辅以他富有见地的评论,展现了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治学心路和思想历程。 该书包括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方面的重要论文,也包括他与李政道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开创性工作,以及他与米尔斯等人的重要工作,它们对物理学的探索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1983年曾由美国费曼(Freeman)出版公司出版,以纪念杨振宁先生六十寿辰。本次再版,杨振宁先生对论著年表(List of Papers)部分做了补充修订,条目扩展为从1942年西南联大学士学位论文到2020年相关著述,并补充了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戴森等人撰写的重要信件或评论
人类科技进步和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而与此相反的,是地球自然资源的严重退化:雾霾、沙尘、缺水、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污染、气候异常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我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此,我们引进出版《生存在环境中》这本书,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引起读者对生态
本书运用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脑认知和机器智能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按照定性分析、数据方案设计、定量关联分析、多学科系统建模、仿真与实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原型构建这一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科技创新人才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七商要素出发,定性分析了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并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指标体系。利用所收集到的样本数据,通过皮尔逊系数和AMOS结构方程定量分析了七商指标的内部关联关系和七商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匹配模型和基于多层交互权重和熵值理论的科技创新人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样本个体是否符合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进行判别,进一步通过评价模型系统评价样本个体的科技创新层次等级。通过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科技创新人才无向加权小世界网络的节点重要性评价和网络
发达国家将科技计划作为组织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形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组织编写,对发达国家在生命科学、环填与生态、能源、资源海洋、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重大科技计划的发起、立项、组织运行、项目管理、过程监督、后期评估及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技计划专业管理机构的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在国别和领域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共性问题和规律,形成了发这国家科技计划的宏观管理机制、专业管理机构运行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