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国内外声呐技术和声呐系统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声呐系统战技指标,分析了声呐方程和声呐系统组成要素,剖析了声呐信号产生与发射、接收调理、采样、并行信号处理、环境模拟等电路的工作原理、相关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要素,列举了声呐系统中典型的时域、频域与空域滤波算法以及主、被动声呐信号基本检测算法。书中给出了翔实的科研案例,向读者展示声呐电子系统实现的软硬件方案,从理论、技术、实现、测试及应用等方面全方位、全链条贯通示范声呐电子系统设计过程。
目标识别是水声探测中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一项难题。利用深度学习理论开展水声目标信号特征学习与分类识别,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书总结了作者及课题组近年来利用深度学习理论开展水中目标识别研究的成果。首先,探讨了典型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水中目标识别的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原理、构建方法、参数优化方法及应用实例。其次,在不同信噪比等条件下,对深度神经网络与传统方法以及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深度半监督和无监督水中目标分类识别方法及参数联合优化方法。最后,从功能需求、技术指标、关键技术等角度指出了智能水中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书系统地介绍水声换能器及基阵的建模计算与设计方法。全书共11章,主要包括绪论,压电材料的性质,换能器的等效电路分析、有限元建模和边界元建模,换能器及基阵声辐射建模与计算,几种典型水声换能器的建模与设计以及水声换能器共形阵发射波束优化。书中融入了作者多年来从事水声换能器及基阵建模计算与设计方面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内容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仿真计算与实验验证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结合。
本书为系统介绍消声器声学理论与设计的专业著作。全书共10章,第1章简要介绍消声器设计所需要的声学与噪声分析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管道中的声传播理论,第3章介绍管道消声系统的数学表述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表述与求解方法,第4~8章详细介绍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的一维平面波理论、三维解析方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和时域方法,第9章介绍消声器声学性能测量方法以及吸声材料、声源阻抗和管口反射系数的测量方法,第10章讨论消声器的典型应用及其设计。
本书结合作者所在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论述当代**的求解流体和声学系统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和计算气动声学的数学理论及数值算法,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建模思路与计算气动声学的特征要求建立两者的紧密联系,系统地介绍高保真度气动声学模拟所需的关键技术。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气动声学发展历程、格子Boltzmann方法理论基础、间断Galerkin格子Boltzmann方法、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子Boltzmann方法、时间积分方法、无反射边界条件、直接数值模拟等。
本书系统地介绍传感器阵列尤其是声学传感器阵列的超指向性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本书共7章,主要讲述相位模态域、特征波束分解与综合、Gram-Schmidt模态波束分解与综合和波束图综合等超指向性原理和方法,推导出一些解析闭式解,并对大部分理论给出对应的实验结果。本书主要以作者所在课题组多年来针对超指向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纳入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同时也参考了少量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本书将声子晶体、声学超材料及传统工程周期结构统一到人工周期结构这一概念中,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作者取得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人工周期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在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探索。
本书介绍非线性系统中噪声诱导的随机分岔和共振行为,主要内容包括有界噪声和时滞驱动基因选择模型中的随机分岔行为,以及不同噪声和时滞驱动的非线性系统中的随机共振与振动共振.本书关注非线性系统所处的噪声干扰环境,通过对具体模型的理论分析及MonteCarlo模拟,探索非线性系统的分岔及共振行为.
本书主要阐述人的听觉的空间感。全书共分5章。第1章扼要介绍空间听觉研究中的心理测试法,提出由该方法导出的实验模型,还简短介绍测试信号、声场和探管传声器。第2章和第3章依次介绍单个声源但位于不同平面时的空间听觉问题和复杂的多声源情况及封闭空间中的空间听觉。第4章介绍作者在1972年至1982年的10年内,在深入的实验研究中获得的重要成果,内容有:外耳物理,单耳和双耳信号的空间听觉属性等。另外,还以足够的篇幅介绍空间听觉在室内声学和建筑声学,以及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听觉虚拟仿真”和重要的、主要建立在空间听觉物理基础上的应用领域;介绍外周听觉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模拟由双耳倾听(所谓鸡尾酒会效应)得到的语音加强;讨论优先效应的**研究。
声呐是目前用来进行水下观测、定位、识别和通信的主要设备,它在海洋开发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声呐工作状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水声环境和声呐信号处理技术。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声呐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及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热点课题。《BR》 本书内容分为三篇:篇预备知识,介绍了声呐信号处理中常用的基本知识,从信号与系统理论入手,进一步介绍**估计与检测理论:第二篇声呐系统与波束成形理论,介绍了声呐系统设计的一般概念,对波束成形和数字式声呐的信号处理技术作了详细的描述:第二篇,用专题选讲的方式,针对水声工程技术的特点,就人们感兴趣的新技术和新概念作了简单介绍。
全书共8章,第1~4章为第一板块,以仿真发展历史与国内行业现状为开端,介绍了进行有限元仿真的基础条件,对COMSOL多物理场计算的基础知识给出了系统的讲解:对数学理论知识,譬如有限元理论、高等数学基础、数值分析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对COMSOL常规建模流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函数定义、几何建模、材料定义、网格划分和求解器设置等,同时对COMSOL中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含义和应用做了介绍;对COMSOL的优势即多场耦合概念及耦合方法进行了阐述;对COMSOL的软件操作方法、界面功能、网格剖分等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第5~8章为第二板块,从应用最为广泛的四大领域入手,逐一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电磁学、结构力学和电化学模块,总计13个案例,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序,较为详细地讲解了每一个操作步骤,使初学者可通过对照练习理解软件使用技巧。对于每
奇妙量子世界 是一本关于量子信息的科普漫画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潘建伟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科研团队在近几年取得的科研进展,将十余篇刊发在《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的科研成果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介绍给读者,内容包括量子通信、量子密码、量子计算、量子模拟、量子纠缠等。 奇妙量子世界适合对量子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一卷,根据俄文*版译出。本书将力学作为理论物理学的一部分来介绍,首先从广义坐标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导出拉格朗日方程,以后分别论述守恒定律、运动方程的积分、质点碰撞理论、微振动和刚体运动理论,最后详细论述了哈密顿方程和正则变换等相关课题。本书以简洁的叙述给出了解决力学问题的最完全和最直接的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教师参考。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历史上5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沃伦·菲尔德历法遗址的发掘、地心说的建立、第一台实用型望远镜的发明、欧拉恒等式的发表、标准化测量体系的健全,以及《天文学大成》《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费曼物理学讲义》等巨著的出版。任何科学领域的进步都不是突然实现的,而是一个以前人的成就为基础,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本书生动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达到今天的成就的。 本书适合青少年及物理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解释日常流动现象,介绍流体力学知识的科普书,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对所涉及的流体力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讲解。在对流动现象的解释中努力保证在通俗易懂和科学严谨之间的平衡,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收获。书中全部插图均为作者在电脑上手绘完成,尽量用图解而不是文字来表达,力求解释清晰又不啰嗦。辅以流体力学一般知识点的补充,以及几个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的小实验来深入理解流体力学的原理。本书既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也适合专业的流体相关工作者阅读,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专业科普书。
《半导体工程导论》第1章概述了半导体区别于其他固体的基本物理特性,这些特性是理解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的必要条件。第2章回顾了半导体材料,包括无机、化合物、有机半导体材料。同时,第2章也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绝缘体和导体的材料,它们是构成可以工作的半导体器件和电路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器件和电路是在第3章概述的。第4章是关于半导体工艺的基础知识,并且用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半导体制造中使用的方法、设备、工具和介质。在概述了半导体工艺技术之后,第5章讨论了主流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涉及的各单步工艺。第6章简要概述了半导体材料和工艺表征的基本原理。 《半导体工程导论》适合半导体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