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光学(第二版)》为牛顿系统阐述其20年光学研究成果的经典著作,也是光学研究从几何光学向近代光学转变的标志之一。在《光学》中,牛顿以微粒说解释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反射、折射现象。牛顿的光的微粒说与其创立的经典力学的概念框架是一致的。在书中,牛顿设计了许多非常巧妙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理论,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实验科学的优秀范本,而实验科学的思想对于整个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该书通俗易懂,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牛顿的个人魅力,而那些精巧的实验设计所体现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又使其超出了光学领域而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今天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学》与《光论》是物理学史上两部代表不同学派的伟大著作, 波动说 和 微粒说 的论战长达200余年。这两本书作为科学史上的两个典型案例,对
量子光学,实际就是关于光的量子理论与实验。光子的名词在量子力学诞生伊始的1926年由刘易斯(Gilbert Lewis)提出,次年狄拉克用于其专著中。但光子的概念实际上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理论时即已形成。 但关于光子的研究最初集中于原子光谱,而很少涉及光子本身。现代量子光学真正建立起来始于1956年的HBT(Hanbury,Brown,Twiss)关于光子相关性的实验。以此为基础发展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只有光的量子理论才可以解释光子统计学等实验结果。HBT实验现在是单光子测量的基本实验,用于鉴别单光子源的反聚束(anti-bunching)效应。由于相关效应对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性,量子光学日益备受关注。 该书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和背景知识,介绍经典光学和光学跃迁的量子理论;第二部分为光子学,介绍光子统计,光子的
不同于本领域大多数传统书籍,《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是在分析典型的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自然地、循序渐进地介绍基本的经典和量子的概念以及探测技术。特别关注对实验部分的分析是本书有别于其他书籍之处。 《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的主要贡献有:在光场量子化之前引入 子场 及子场叠加干涉的概念,对光学相干性进行综述基于量子力学原理与规则,介绍场量子化及量子光学的概念和工具,分析了经典相干性和量子相干性之间的异同,聚焦于量子光学中的核心研究课题,通过探究实验器件和过程来解释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进而检验相关理论。 《量子光学导论--单光子和双光子物理》由于涉及很多基础概念,很适合作为学生用书。同时本书也涵盖大量高等量子光学概念,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提升对实验、理论及*测
本书内容丰富,非常实用。全书共分43章,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光学系统,既包括普通的光学系统,又有近代光学系统。此外还提供了150多种具体的光学系统设计实例。对每种光学系统,不仅提供了常规设计的结构布局图和评价像差的曲线图,而且还以列表形式给出了该系统的具体结构参数,包括表面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隔、光阑位置、透镜(或反射镜)的直径(甚至合适的边缘厚度)和光学材料。这就意味着可以对该系统进行复算,在某种情况下,稍加修改,甚至可以直接使用。 本书可供光学领域中从事光学仪器设计和光学系统设计的研发设计师、光学技术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超快光谱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辨光谱的历史和进展,分子光谱学基础,飞秒激光技术,非线性光谱学基础、原理及其应用,二维光谱实验及应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荧光偏振及各向异性原理,超快荧光测量技术,飞秒激光脉冲性质表征方法,脉冲升温-纳秒时间分辨中红外瞬态吸收光谱,激光光谱实验中噪声与微弱信号测量以及计算机接口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时间分辨光谱研究科技人员的参考书,尤其适合进入该领域的研究生。书中对光谱学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及光学实验技能的介绍也适合本科高年级学生。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代X光束线在同步辐射光源建成,预示着X光科学新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光源已经可以产生能够覆盖整个X光波段、并具有偏振和高能量分辨特性的高亮度光束,许多学科的大量现象均可以用X射线技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X射线物理领域不可多得的一本入门教科书. 作者从物理学家的视角,讲述X射线产生的基本物理原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特性的各种应用等重要内容.本书抓住X射线的物理本质这一关键点,选题基础系统,配有大量图解,结合实验实例,讲解简洁清楚.学习本书内容,能够掌握现代X射线应用的核心,对于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等领域的同步辐射用户尤其有用. 全书共分9章,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第1章给出全书轮廓,描述X射线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原理. 第2章介绍各种X射线光源.第3章介绍X射线在界面的折射和反射. 第
光学显微术及相关技术由于激光技术的引进获得快速发展,促使了光学成像理论在空间域与频域的三维显微成像理论、超短脉冲成像理论、高数值孔径物镜像差理论等方面的进步。本书涉及描述棱镜光学成像系统的理论与原理,包括衍射理论、点扩散函数、传递函数分析、超短脉冲光束成像、高数值孔径物镜成像、有像差成像等,并对现代光学显微术中所需的新理论进行介绍。
激光原理与应用,一本关于激光及其应用的教材,对衔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从1960年激光发明以来,它在基础研究和数不清的技术应用中的各种应用,已经使其在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重要。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激光器的工作方式,作者在该书中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并详细地介绍了其重要的应用。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重要工具和能力。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甚至是畏难情绪,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真正地享受数学,热爱数学,并愿意钻研数学。《数学的力量》以诚挚的语言告诉我们,学好数学实际上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很多人都被埋没了。数学中蕴含着意义、美、探索、自由、真理、奋斗等各种优秀的品格,和我们个体的内在追求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唤醒它们。这是一本契合时代的动人之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转变数学认知,重塑数学思维。
时间分辨光谱是在传统光谱学的基础上结合光脉冲技术和微弱、瞬变光信号检测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术领域。它通过实时监测分子体系的电子吸收、荧光发射以及拉曼散射等光谱学现象,跟踪分子在某些物理、化学过程或呈现特定的生命功能瞬间的构型变换、激发能弛豫、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等基元步骤运动变化过程的化学动态学微观机理,在原子水平上对分子运动变化过程的微观图景给出直观描述,使人们能够在客观、准确的事实基础上,揭示物质分子的一些物理、化学行为以及生命现象奥秘,为巧妙、有效地控制某些令人感兴趣的分子过程提供重要科学启示,并为研究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光电子分子器件(molecularoptoelectronic devices)以及生物工程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时间分辨光谱基础》是集作者郭础科研实践经验、结合在纽约市立大学
本书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与量子特性以及最新的实验与理论的研究成果出发,系统介绍这门新学科(相对于经典光学而言)即量子光学的建立和发展。内容共8章,前三章为光场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半经典与光量子理论,是全书的预备知识。4-7章为量子光学的主体,含激光振荡、光的相干性、场的相关函数表示、光的相干态、P表象、光场二阶相关函数、群聚与反群聚、EPR悖论、Bell不等式、光的纠缠态、压缩态,还有共振荧光、激光偏转原子束等。第8章为光学参量下转换的动力学及其应用。
天文光学是天文学和光学的交叉学科,是光学理论和技术在天文学领域的重要应用。本书立足于经典光学理论基础,着力于阐述广泛应用于天文学中的典型天文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内容主要包括以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和傅里叶光学为核心的经典光学理论基础,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的光学/红外探测器,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地基天文望远镜及其典型光学系统,克服大气湍流、提高地基天文望远镜成像质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以及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天文干涉技术。
本书为日本东京大学数学教学成果的总结性作品,由时任东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弥永昌吉教授策划,教学经验丰富的斋藤正彦教授执笔创作,是日本久负盛名的线性代数图书。本书内容结合了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线性代数课程实践,以及东京大学数学系诸多教授的探讨与思索。本书内容循序渐进,结构严谨,从直观描述开始,逐步引入形式描述,注重从几何角度引导读者理解线性代数的本质,是帮助读者学习线性代数、加深对线性代数理解的数学教材。本书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和对线性代数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光学工程是把光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类工程学科,当前的光学工程以光学和光电子技术为主,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科学等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光学工程专题》主要研究应用光学、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态势、我国发展现状、我国未来展望,以及2020~2021年我国热点学科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情况,希望能为我国光电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速光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对光电子器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新型微纳超结构集成的光器件已经成为光通信发展的必然需求之一。高折射率差光栅作为一种新型微纳超结构,已经广泛地应用在高性能光电子器件中,将新型高折射率差光栅与半导体光探测器、激光器等有源器件集成,可以显著地拓展其器件的功能。本书以高折射率差光栅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阐述了该超结构器件的理论设计方法、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基于高折射率差光栅结构的不同功能器件的性能指标、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
本书为《防腐蚀工程师丛书》之一, 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组织专家编写。全书共分为三篇。第1篇为腐蚀试验方法, 主要介绍腐蚀试验方法的分类、试验设计与试验条件控制、常用的腐蚀评定方法、电化学测试技术、常规实验室腐蚀试验方法、局部腐蚀试验方法、加速腐蚀试验方法、自然环境中的腐蚀试验、微区腐蚀试验方法和模拟微生物腐蚀试验方法。第2篇为防腐蚀检测技术, 介绍耐蚀材料检测与评定方法、防腐蚀工程和产品的检测技术, 包括阴极保护检测技术、涂料涂层检测技术及缓蚀剂测试评定方法。第3篇为腐蚀监控, 包括腐蚀监控技术、腐蚀监控装置和方法选择以及大数据技术在腐蚀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