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光学(第二版)》为牛顿系统阐述其20年光学研究成果的经典著作,也是光学研究从几何光学向近代光学转变的标志之一。在《光学》中,牛顿以微粒说解释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反射、折射现象。牛顿的光的微粒说与其创立的经典力学的概念框架是一致的。在书中,牛顿设计了许多非常巧妙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理论,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实验科学的优秀范本,而实验科学的思想对于整个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该书通俗易懂,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牛顿的个人魅力,而那些精巧的实验设计所体现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又使其超出了光学领域而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今天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学》与《光论》是物理学史上两部代表不同学派的伟大著作, 波动说 和 微粒说 的论战长达200余年。这两本书作为科学史上的两个典型案例,对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代X光束线在同步辐射光源建成,预示着X光科学新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光源已经可以产生能够覆盖整个X光波段、并具有偏振和高能量分辨特性的高亮度光束,许多学科的大量现象均可以用X射线技术进行研究.本书就是X射线物理领域不可多得的一本入门教科书. 作者从物理学家的视角,讲述X射线产生的基本物理原理、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特性的各种应用等重要内容.本书抓住X射线的物理本质这一关键点,选题基础系统,配有大量图解,结合实验实例,讲解简洁清楚.学习本书内容,能够掌握现代X射线应用的核心,对于物理、生物、化学、材料等领域的同步辐射用户尤其有用. 全书共分9章,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第1章给出全书轮廓,描述X射线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原理. 第2章介绍各种X射线光源.第3章介绍X射线在界面的折射和反射. 第
本书是W.Demtroder教授撰写的两卷本激光光谱学教科书的第1卷。这套教科书伞而地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详尽描述了激光光谱学当前研究的伞貌。作者多年从事激光光谱学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前沿动态了如指掌。伞书的文笔简练、叙述翔实,更配有大量插图和实例,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 第1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在简短的导论(第1章)之后,概述了光吸收和光发射(第2章)以及谱线的宽度和形状(第3章)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光谱仪器(第4章)和激光器(第5章),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为深入理解激光光谱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卷具体介绍激光光谱学的实验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多种应用范例。
本书讲解概率论的基础内容,包括组合分析、概率论公理、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期望的性质、极限定理和模拟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并配有丰富的例子和大量习题,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遗传学、博弈论、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应用,极具启发性。
量子光学,实际就是关于光的量子理论与实验。光子的名词在量子力学诞生伊始的1926年由刘易斯(Gilbert Lewis)提出,次年狄拉克用于其专著中。但光子的概念实际上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理论时即已形成。 但关于光子的研究最初集中于原子光谱,而很少涉及光子本身。现代量子光学真正建立起来始于1956年的HBT(Hanbury,Brown,Twiss)关于光子相关性的实验。以此为基础发展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只有光的量子理论才可以解释光子统计学等实验结果。HBT实验现在是单光子测量的基本实验,用于鉴别单光子源的反聚束(anti-bunching)效应。由于相关效应对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性,量子光学日益备受关注。 该书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和背景知识,介绍经典光学和光学跃迁的量子理论;第二部分为光子学,介绍光子统计,光子的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从拉曼峰强的角度,来理解拉曼谱图背后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图像.主要介绍作者所创立的从拉曼峰强求取键极化率的思路和方法.本书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工作将表面增强拉曼和分子晶体拉曼相变的工作提高到一个定量的层面.此外,还包括拉曼旋光、拉曼激发虚态及其弛豫过程中的电子结构信息.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超快光谱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辨光谱的历史和进展,分子光谱学基础,飞秒激光技术,非线性光谱学基础、原理及其应用,二维光谱实验及应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荧光偏振及各向异性原理,超快荧光测量技术,飞秒激光脉冲性质表征方法,脉冲升温-纳秒时间分辨中红外瞬态吸收光谱,激光光谱实验中噪声与微弱信号测量以及计算机接口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时间分辨光谱研究科技人员的参考书,尤其适合进入该领域的研究生。书中对光谱学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及光学实验技能的介绍也适合本科高年级学生。
  拉曼光谱学是拉曼散射光的光谱学.拉曼散射光的发现及其光谱学的发展,主要基于实验仪器的优越性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因此,了解拉曼光谱仪的科技基础及其合理的结构和正确的应用技术是发展和应用拉曼光谱学的基础.《拉曼光谱仪的科技基础及其构建和应用》基于我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对拉曼光谱仪的有关科学理论、技术基础及其合理的结构和正确的应用技术进行介绍.《拉曼光谱仪的科技基础及其构建和应用》的内容可简介如下. *章介绍光致发光、拉曼散射和受激发光的经典和量子模型与理论. 第二章介绍光谱的概念和参数、谱仪的分光元件以及由其产生的光谱的特征和类型. 第三章介绍光谱仪的构成部件,即光源、远场和近场外光路、内光路——分光计、光谱探测和仪器操控等部件,并介绍因采用不同部件所产生的不同光谱学分支. 第四章介绍获得高质量
本书系统论述计算机生成全息图(CGH)补偿器在光学自由曲面的干涉测量中的应用技术。全书共6章,第1~3章介绍光学自由曲面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现状,详细论述CGH补偿器设计方法及其在离轴凸非球面和自由曲面测量实践中的应用;第4、5章论述CGH与子孔径拼接方法结合,用于大口径柱面反射镜和凸非球面镜的测量,详细介绍了基于双回转CGH的可变补偿原理与设计方法;第6章论述新型可编程CGH的补偿检测方法,使用空间光调制器和高次非球面补偿器实现大范围像差补偿以及加工过程中局部大误差的自适应补偿。本书既包含测量实践中总结的CGH补偿器设计方法,又包含作者所在团队近十年来关于子孔径拼接与可变补偿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本书力图理论联系实际,书中引用的大部分测量实例来源于具体的科研项目。
  《拉曼光谱学及其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下册)——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译自张树霖教授应Wiley出版社邀请撰写并在2012年出版的《Raman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nostructures》一书。随着对纳米结构的研究热潮,拉曼仪器成为当今流行的实验仪器被广泛使用。许多非拉曼光谱学领域的学者转到拉曼光谱研究,也使原先拉曼光谱领域的许多学者也加入到了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研究中。这两个群体往往分别缺乏拉曼光谱和纳米结构的知识,也希望比较全面的了解纳米结构拉曼光谱的基本特征、发展和*状态。这正是《拉曼光谱学及其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下册)——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原著出版的背景。 实验结果反映观测到的现象,而理论可以揭示现象的本质。在《拉曼光谱学及其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下册)——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中,将同
光子晶体光纤是近二十年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光纤,由于其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超连续谱是光在光纤中传播时产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本书阐述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及设计方法,并且详细讲述了超连续谱的产生及应用.主要包括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产生机理、光纤中导致光谱展宽的非线性现象、超连续谱展宽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超连续谱的各种应用技术.
本书基于三级像差理论,着重介绍非球面检验的辅助光学系统设计方法。主要内容有:非球面检验辅助光学系统设计的三级像差理论;非球面经典检验的辅助光学系统设计;非球面零位补偿检验的辅助光学系统设计;超大凸非球面检验的辅助光学系统设计等。本书不仅包含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同时给出了大量设计实例,理论和实用性强。
本书旨在介绍量子光学中的量子统计力学应用方法和其在单模激光和光学双稳态中的量子理论中的应用。和推导Fokker-Planck方程的更标准方法一起讨论了Drummond 和Gardiner的广义表示。特别阐述了用正p表示表述的光学双稳态理论和小的双稳态系统。这是一本研究生级别的教程,是连接主方程方法和当前研究的一座桥梁。 目次:主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量子力学中的耗散:主方程方法;双能级原子和 自激发发射;电磁场的量子-经典对应:Glauber-Sudarshan P表示;电磁场Ⅱ的量子-经典对应: P,Q和Wigner表示;Fokker-Planck方程和*微分方程;双能级原子的量子-经典对应;单模型均匀展宽激光器Ⅰ:基础;单模型均匀展宽激光器Ⅱ:相变空间分析。 读者对象:物理、光学专业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
《量子光学中的统计方法(第2卷)》旨在介绍量子光学中的量子统计力学应用方法和其在单模激光和光学双稳态中的量子理论中的应用。和推导Fokker Planck方程的更标准方法一起讨论了Drummond和Gardiner的广义表示。特别阐述了用正p表示表述的光学双稳态理论和小的双稳态系统。这是一本研究生级别的教程,是连接主方程方法和当前研究的一座桥梁。 本册是《量子光学中的统计方法》第二卷,继续延续量子光学中处理开放量子系统及其起伏的方法问题。本书的前些章节是基于卷中引进的相空间方法,适于量子光学中的初期科研人员和高年级研究生,也同样适用于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中的处理开放量子系统。 目次:退化参化振子Ⅰ:压缩态;退化参化振子Ⅱ:小噪声极限中的相空间分析;正p表示;退化参化振子Ⅲ:小噪音极限外的相空间分析;腔量子电动力学Ⅰ:
本书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与量子特性以及最新的实验与理论的研究成果出发,系统介绍这门新学科(相对于经典光学而言)即量子光学的建立和发展。内容共8章,前三章为光场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半经典与光量子理论,是全书的预备知识。4-7章为量子光学的主体,含激光振荡、光的相干性、场的相关函数表示、光的相干态、P表象、光场二阶相关函数、群聚与反群聚、EPR悖论、Bell不等式、光的纠缠态、压缩态,还有共振荧光、激光偏转原子束等。第8章为光学参量下转换的动力学及其应用。
本书研究基于光学参量方法产生高功率、可调谐、窄线宽、室温运转、小型化的相干太赫兹辐射源。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光学参量及差频效应太赫兹辐射源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光学差频效应产生太赫兹波的理论分析;受激电磁耦子散射产生太赫兹波的动力学分析,并分析光学参量效应中的相位匹配特性及光混频特性;理论推导外腔和内腔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阈值表达式;实验上实现高功率、宽调谐、窄线宽、室温运转、小型化的相干太赫兹辐射源;研究闪锌矿结构晶体中参量振荡产生太赫兹波的相位匹配特性和增益特性;理论研究级联参量效应和级联差频效应产生高效太赫兹波;分析光学参量效应中太赫兹波的放大特性;基于电磁感应透明过程中非线性极化率增强理论,研究在紫翠宝石晶体中基于原子在禁戒跃迁能级间的**相干性频率下转换产生太赫兹波的理
非成像光学是一门崭新的几何光学分支学科,其主要是伴随着太阳能光伏技术和LED光源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部分为基本原理,包含光学扩展量守恒、边光原理、流线理论;第二部分为设计方法,包含CPC设计方法、菲聂耳方法、截边法、SMS法和配焦椭流线法等;第三部分为实例应用,包括太阳能集光器设计、光电传感集光器设计、LED射灯设计、路灯矩形配光透镜设计和投影仪LED光源设计等。在本书附录部分对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和Solidworks3D设计软件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书是国际经典光学教材,20世纪70年代末即在国内翻译出版,全球被译为6种语言的版本,以其精确、权威、全面的视野和出色的配图而著称,在光学教材中处于领导地位。全书内容在光学理论和光学仪器与器件的介绍方面取得较好平衡,内容基本覆盖我国光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也和我国光学教学相接近。 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部分为第1~4章,主要介绍光学基础知识,为后续内容提供预备。第1章回顾光学的历史;第2章介绍波动的知识;第3章介绍电磁理论,光子和光的基础知识;第4章介绍光的传播。第二部分为第5~6章,分别介绍几何光学和几何光学的深入拓展。第三部分为第7~12章,是物理光学的内容,分别介绍光的叠加规律、偏振、干涉、衍射、傅里叶变换及其在光学中的应用、相干理论。第四部分即第13章,是现代光学的内容。每章*后都有一定量
本书是由国内三个同步辐射装置第一线的40多名业务骨干共同编篡而成。全面介绍同步辐射的产生、性质、加速器、光束线和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应用实例以及国际发展趋势。全书共分19章:前4章介绍同步辐射装置,主要包括同步辐射源、同步辐射产生原理、同步辐射装置光路和同步辐射探测器。第5~19章介绍同步辐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国内三个同步辐射装置目前已有的部分光束线站、实验方法及应用实例。本书力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而又不失其先进性、实用性和普适性,既有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深入浅出的介绍,也有实验装置和翔实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