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燃烧学基础理论和燃烧技术,重点介绍生物柴油与二甲醚的燃烧,生物质固型燃料基本特性、预处理、燃烧过程及与煤混合燃烧的特性,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焚烧理论及技术,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理论与技术,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技术性。结合每一章所介绍内容,在章节末尾都设计了思考题,有助于加强读者对概念的理解。
《高温超导物理(第二版)》的重点内容,是描述高温超导物理体的基本原理和定态问题的处理,以及一些常用的近似方法,同时介绍当今超导物理学的新进展。主要是在版的基础上,增加近些年的新近研究成果。
本书对铁素体耐热钢的强化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设计了多种强化机制下的多种组织形态以满足不同使用环境。内容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 概论:讲述了火电用铁素体耐热钢的发展路程、目前最新技术、铁素体耐热钢的失效机制、强韧化途径等;第二部分 多尺度析出相强化马氏体耐热钢的设计及制备:在强化机制及失效过程中组织的演变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多尺度析出相强化马氏体耐热钢:并对其进行了不同条件下蠕变和高温弛豫性能研究,其性能明显高于市场使用的通用钢种;第三部分 核电用低活化马氏体耐热钢简介:介绍了低活化铁素体耐热钢(RAFM)的发展状况及成果,主要为核聚变托马斯反应堆用RAFM钢。
本书是关于高温服役材料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专著,总结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高温服役材料方面的应用和近期发展成果,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激光冲击强化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各种合金材料在中高温服役环境下激光冲击强化处理的研究,介绍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对中高温服役环境下关键件材料的表面完整性、疲劳寿命、力学性能、组织性能等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本教材涵盖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与半导体物理学两部分内容,全书由9章组成:、2章阐述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包括晶体结构及其结合、振动、缺陷的相关理论;第3~8章系统阐述了半导体物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半导体晶体能带论、平衡载流子的统计分布、电传导特性、非平衡载流子、接触理论及表面与界面理论;第9章阐述了半导体光电效应。各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章主要内容、重点应掌握知识点,以及学习难点;章后有习题。在录中还介绍了为半导体物理学重点理论内容设置的5个实验指导。本教材思路清晰,物理概念突出,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而且无须先修固体物理学课程就可以直接使用本教材学习半导体物理学知识。本书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的考研用书。
本书以超高温陶瓷粉体制备技术为主题,针对超高温陶瓷及复合材料对粉体原料的精细化要求,以固相合成为基础闲述了目前超高温陶瓷材料制备技术及 研究进展。第1章介绍了超高温陶瓷粉体的应用背景及粉体制备技术的重要作用,第2章介绍了无机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基础,第3章介绍了自蔓延高温合成及应用,第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了碳化物粉体和硼化物粉体的高温固相合成,第6章和第7章分别介绍了两种基于固相合成的改进方法,包括结合液相法改进的液相反应辅助碳热还原合成和结合气相法改进的超高温陶瓷粉体等离子体合成。 本书可供从事超高温陶瓷及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使用和参阅。
《点亮地下明灯:陈颙院士自叙》共有六章,分别叙述了陈颙院士的求学经历,从事天然地震研究、人工震源研究、岩石物理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时所经历的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科学、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
全书分为五章。章,电介质的极化,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讨论了电介质极化的机理,对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偶极子转向极化、热离子松弛极化、空间电荷极化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导出各类极化所遵守的规律。第二章,电介质的损耗,对电介质在静电场、交变 全书分为五章,章介绍电介质的极化,第二章介绍电介质的损耗,第三章介绍电介质的电导和击穿,第四章介绍铁电晶体,第五章电介的热刺激松弛理论及其应用。
内容简介
《物理学家说文析理》是理论物理学家范洪义教授在科研之余的畅怀俊语,其纵横之笔既抒理趣,也论识见。“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读者可以体会这位在量子数学物理领域深有洞察的学者之随笔与文学家作品的异同,品鉴“孤韵耻春俗,余响逸零氛”,以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文理修养,提高和谐自然的情趣。
本书着眼于高温超导材料开发,尝试着阐述了包括铁基超导体在内的高温超导体的晶体生长研究和技术。全书共分17章,分别是结晶生长(一般理论)、铁基超导体的薄膜制备、MgB2薄膜的制备、Nb、NbN薄膜与器件制作、Bi-2223线材、REBCO线材、低温超导线材、Bi-2212线材、MgB2线材、铁基线材、氧化物约瑟夫森结、本征约瑟夫森结、输电电缆、高温超导磁体、微波无源器件、磁传感器(SQUID超导量子干涉器)、太赫兹信号接收机、光子探测器、数字集成电路、量子计算机。 本书适合从事物理相关工作的同行,特别是初学者,以及广大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