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核与粒子物理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编写的教学用书。全书分为6章,包括物质放射性和粒子性质、辐射测量和仪器、质量和寿命测量方法、粒子鉴别和谱仪、加速器亮度和截面测量,以及非加速器物理与实验。书中收集了180道典型习题,可供不同层次学生课后练习。书中引用了大量原始参考文献,可供学生进一步查阅与参考。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建立较全面的实验物理图像和概念,有助于今后的研究工作。
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W.Griner等教授撰写的13卷集 理论物理学教科书 ,是一套内容完整实用面向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物理学教材,各卷内容独立完整。它以系统的、统一的、连贯的方式阐述了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各个方面。这套教材面世后,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英文版的及时推出,对全世界理论物理学的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书内容包括:物理量的量子化;辐射定律;物质的波动性;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Ⅰ;数学补充;薛定谔方程;谐振子;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的过渡;磁场中的带电粒子;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Ⅱ;微扰论;自旋;含自旋的非相对论波方程;量子力学多体问题初步;全同粒子;量子力学的形式结构;量子力学的概念及哲学问题。
冲击波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尤其是固态物质,在瞬态外力作用下的状态和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目的是建立能够对物质受到高速碰撞和爆炸等外力作用时的动力学行为正确地进行预言、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器研究的迫切需求,冲击波物理学科在苏联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公布了金属、岩石、塑料、、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液体和气体等许多物质的冲击绝热压缩数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描述这些物质受到冲击压缩的响应特性的数据库。随着冲击波物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实验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模拟能力的迅速提高,这些数据库一直在不断修订和扩充之中。 我国冲击波物理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战略武器发展的需求,中国工程物理研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冲击波压缩科学在力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冲击波压缩的基本概念出发,讲述了冲击波压缩科学的起源、良性学说和灾变学说,冲击波压缩下固体的弹性、塑性、加载波和卸载波等力学响,应,固体的压电、铁电、铁磁、电阻率、电极化等物理性质,以及冲击波压缩下固体的活化、改性、化学合成等化学效应。本书从力学、物理和化学的多学科角度,阐述了固体的强度效应、局域变形、高浓度缺陷等特性在冲击波压缩过程中的意义,介绍了冲击波压缩科学的发展方向。 本书可作为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球和天体科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动高压物理、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对国防、民用工程和新材料开发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本书中学到物理大师做学问的方法。对称性是粒子物理的精髓,可以学到李先生如何从对称性原理出发,研究粒子物理的各种模型;如何利用量纲分析,数量级估计的方法来演绎物理定律和定理。从这本书中,还可以学到李先生是如何将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李先生是实验与理论结合的典范,许多实验物理学家都愿意与李先生讨论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许多高能实验都是由李先生建议做的,包括美国布鲁克(Brookhaven)实验的大项目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建造等。这本书陈述的物理大多数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展起来的,李先生创建,或参与,或目睹了整个过程。因此,他对这些理论的解读和理解肯定有其独创之处,经过了他的思维而写下了教科书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光子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背景的新兴学科,光子技术的基础是光子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于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潜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得光子技术成为当代的热门话题。它像电子学一样,正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近年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的迅速崛起,引发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探测生物光子,可以揭示生命的秘密,利用光子技术也可以改造生物体特性,获取创新知识。这些研究和应用正在造福人类。目前,已充分显示出光子在光通信、光盘、光计算机等领域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毋容置疑,光子技术将是21世纪的骨干技术。 本书详细介绍了光子技术的内涵,光子的产生、传播、与物质相互作用、控制、探测的基本规律以及在信息、生物等主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本书阐述厂光子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范畴,系统、全面地介绍光子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材料、工艺、器件、仪器、系统,以及光子学技术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包括光子学基础技术、光子学前沿技术和光子学应用技术,全书共20编,约450万字,分上、下两册出版。 本书的宗旨是集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普及性于一体,力求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子学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本书可以提供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技术研究者、教学与生产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