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 家园 展区共有70多块陨石,上海天文馆为征集这些陨石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使展品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陨石因其形状、色彩、质地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属性,从古至今都被视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材质,本图册精选其中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陨石精品42件,以高清图像呈现,科普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神秘 天外来客 的原貌,并辅以多媒体手段,扫码即能欣赏到陨石的三维图像,领略陨石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作者以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个问题为牵引,把数学、物理、天文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整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个典范。 本书采用了大量古代科技史的素材,让读者回到人类历史的现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前沿科学离普通人越来越遥远,一些人已经被抛下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很难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人认识宇宙的过程,带领读者回到科学研究的原点,展现人类认识宇宙的关键过程。这对青少年而言尤为有益。还原科技史的现场对青少年学习科学极有帮助,也是很多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借用的重要学习材料。 本书有大量专业图片,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直观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起到了很长好的辅助作用。书中有
上海天文馆在天文类文物方面,征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星图不仅仅是天空的划分和镜像,也能够映射初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天文学神话与故事,增添了艺术性和神秘感。本图录精选上海天文馆天文类文物珍品40余件,并且兼顾藏品的科学性与审美性,精选艺术审美性极强的《和谐大宇宙》星图集、彗星图、南天星图、黄道总星图等各色星图,以及各种造型精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带领读者步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丽殿堂。
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天文统计学的现代领域迅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自动分类工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天文学中大数据的增长通常来自光学波段的大视场巡天,当维度或数据集的大小较高时,就需要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与大脑思维和肉眼检查相结合,以统计上一致的方式做出聚类和分类的科学判断。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天文观测数据的来源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统计学基础、数据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周期分析、最大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虚拟天文台的实际应用。
随着小型天文观测设备的普及和观测条件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天文爱好者的行列中来,将目光对准了绚烂的星空。一本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编排合理、使用方便的观测手册是天文爱好者的好帮手。 本书由英国资深业余天文学家伊恩 里德帕斯和世界著名星座制图师维尔 蒂里翁联合编写。本书包括三部分:*部分首先给出了北半球和南半球全年12个月的详细星图,然后详细介绍了全天88个星座,其中包括主要星体的特点、位置、距离、亮度等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恒星、星云、双星、聚星、变星、星系、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彗星、流星、小行星等的详细信息和观测要点;第三部分简要介绍观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星图、星表、数据库以及其他重要文献资料,采用了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本书通过对科学过程、宇宙大小和年龄,以及星系的演化,介绍了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天体和天球及其坐标、时间与历法、星空区划和四季星空、天文观测工具和手段、天体物理性质及其测定、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及其运动、恒星、星系、宇宙等。全书通过紧密联系星空与地球的关系,说明了天文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未来。
一生中 不容错过的浩瀚星空奇景,每一页都让你惊叹不已本书收录了NASA摄影档案中的精美照片,记录了夜空中各种美丽绚烂的天体与天象,从灿烂的北极光到令人惊叹的月食,从罕见的 血月到划过大气层的流星,从腾空的航天飞机到太空中陌生的星云, 展现自然星空的美。书中为精彩 伦的照片配上了专业生动的文字注解,照片均出自哈勃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空间站等航天器和高精度观测设备,让您从多角度感受夜空 之美。
本书全面、翔实地论述了古希腊、古代印度、阿拉伯和中国数理天文学中视差算法的原理与精度,以及视差对日食食甚、食分和起讫时刻的影响。书中解决了传统日食理论和视差理论中的一些遗留问题,构建了日食时差算法的天文模型,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传统视差理论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