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作者张渊智、陈楚群、段洪涛)主要介绍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包括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从光学遥感辐射的物理基础出发,首先描述了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光学特性的物理意义,接着介绍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然后重点论述水质遥感光学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此外结合目前水质遥感研究的*进展,增加了激光雷达和微波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后指出未来水质遥感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点。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有机整合水体的光学特性和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许多实例,不仅系统地介绍光学遥感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而且给出了光学遥感数据与微波遥感数据复合的应用实例,还简单介绍了激光雷达和微波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GIS及空间分析教学、科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状况,以ArcGIS为平台,编写的空间分析课程实验教材。书中的实验内容自成体系,精选了空间分析前的数据准备、矢量数据的分析方法、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应用等4个方面的20个实验,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原理与方法、设备与数据、步骤、说明等方面的介绍,所有的实验都配备了相关的数据。通过这些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实验,能够让读者有效地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空间问题。它既可作为《GIS空间分析基础教程》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可以独立使用。
本书从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依次介绍当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应用前景,然后重点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以及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四大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前景;第2章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第3章介绍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为将空间卫星位置与地球表面点位的关联建立统一基准;第4章介绍卫星信号的组成和位置计算;第5章介绍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和误差来源;第6章阐述*定位、相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7章介绍静态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实施;第8章介绍静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和过程;第9章介绍动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第10章介绍GPS在各种工程中
论文写作是科技工作者的必修课,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针对目前研究生论文写作难,发表慢、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是必需的。 《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共分7章,第1章对测绘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测绘科技论文的特性和分类,以及科技论文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概述;第2章分析了测绘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例分析了文献检索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主要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前的选题和构思;第4章是《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的重点,主要讲述了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5章主要介绍了测绘科技论文写作中图、表、量和单位符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问题;第6章论述了论文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逻辑表达方法;
本部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当前的技术特征对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源包括数字航摄影像和胶片航摄数字化影像)的测图与成果生产进行了技术约定和作业过程指导。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标准规范为GB/T 12341《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2340《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本部分只针对目前测图生产应用各类新技术后工艺、技术、生产作业等方面发生变化的部分。
《工程测量学习题集与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高 等学校测绘工程系列教材)》是《工程测量学》的配 套教材,包括习题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大部分。习 题集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 题五类题型,其中的问答题与《工程测量学》教材上 的思考题不同。上述五类习题都有完备的答案,可帮 助教师备课、答疑和作为考试参考,仅提供给需要的 教师选用,个别章节还有计算题和编程题。实践性教 学环节含曲线测设课程设计与实习、测量机器人演示 性实践教学、陀螺经纬仪全站仪演示性实践教学、集 中教学实习和综合课程设计几部分,可供各学校参考 选用。后附录中收录了两个学生的集中实习报告和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以参考。 《工程测量学习题集与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高 等学校测绘工程系列教材)》由张正禄编著。
本书为测量学的实验指导托,全书共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测量学的实验须知,第二部分 按照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列出了22个实验项目,介绍r各种测量仪器的结构和功能、实验方法以及应达到的要求等,其中还介绍了*的先进测量仪器及其使用。 本书可用作土建类专业师生的测量学实验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测量工作的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7941.1—2000《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 本标准与GB/T 17941.1—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分对标准进行修订; ——增加术语和定义章节; ——删除表1数字线划地形图数据说明内容; ——删除表2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说明内容; ——补充细化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的质量元素与要求,并增加了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质量元素与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书以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为主线,以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应用为主导,结合大地测量学科的当前进展。第1章介绍了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作用和发展简史;第2章概括介绍了各类大地测量技术和方法,第3、4、5、6、7章详细讨论了测绘基准与大地控制网、大地水准面与高程系统、参考椭球面与大地坐标系、高斯投影与高斯平面坐标系以及大地坐标系的建立等基本问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类各专业本科生的通用教材,对于从事与测绘工程有关的技术人员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基础性参考书。
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和技术是获取空间对地信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柱。本书简要回顾了对地观测系统(Earth Observing System)的发展历程,介绍了NASA的E0S计划和地球科学事业战略计划(Earth Systein Enterprise strategy),然后对作为这些计划核心的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所发射的卫星及其所搭载的传感器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总结。 本书可供从事地学遥感、全球变化研究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以及与遥感相关的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在对误差和精度的定义与分类阐述基础上,研究了非线性模型的数学特征,提出基于真误差定义的融合抗差参数估计准则,借助迭代技术在非线性模型空间进行解算,给出了分析中因素、指标、模型的分解与综合的多种方法,并将上述部分理论与方法运用于非线性GPS基线解算、GPS水准高程的非线性高斯函数拟合及桥塔位移的非线性时序分析等应用问题。
本教材面向土木工程类学生,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内容,包括现代测绘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测绘仪器、卫星定位技术、数字化测图、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着重介绍了全站仪及其使用、GPS测量、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测绘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教材可作为土木工程类各专业开设“测绘新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用作继续教育的教材。
孙家抦主编的《遥感原理与应用(第3版)》系统介绍了电磁波遥感的基本理论、遥感数据获取和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第3版)》是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可供遥感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遥感科研和生产人员参考。
本标准代替GB 12340-1990《1:25000 1:50 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本标准与GB 12340-1990相比较,内容的变化主要包括: ——标准的体例、措辞、语句按照GB/T 1.1-2000进行了全面修改; ——对原标准第2章进行了修改,增加或修改了相关标准的引用; ——对原标准3.1.1进行了修改,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投影、高程系统按GB/T 18315执行; ——对原标准3.1.2进行了修改,删除了表1,分幅与编号按GB/T 20257.3执行; ——对原标准3.1.6进行了修改,地形图的符号与注记规格按GB/T 20257.3执行; ——对原标准3.3进行了修改,航摄资料应满足GB/T 15661的规定; ——对原标准3.5进行了修改,按CH/T 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 ——增加了5.1“准备工作”,与GB/T 7930-2008《1:500 1:1000 1:2000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