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水文学方法研究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系统总结了水文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针对水文学方法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文学方法的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总结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对水文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并介绍了水文学方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对水文学不确定性方法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全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水文学方法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书,也可供气象、农业、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并可作为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相关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地
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处委托,地球科学研究机遇促进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研讨访谈、文献调研等各种渠道,总结提出了地球科学的十年(2020~2030)发展战略,确定了 12个优先科学问题,涉及地磁、板块构造、关键元素、地震、火山、地形、关键带、气候、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等各个方面,还明确了为解决这些优先科学问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仪器设备、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以及在科学项目与基础设施上可以开展广泛合作的相关机构。
《长白山天池火山》,本书是关于天池火山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以作者20余年来开展天池火山研究的经历为基础,结合现有天池火山监测与研究的专题性工作成果,归纳形成了这篇代表天池火山现代火山学研究的部分主要进展成果的专著。
《地球化学》是一部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教材,力图反映近年来本学科取得的新进展,提供外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资料和成果。 《地球化学》除绪论外,共分十三章,大致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部分阐述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宇宙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地球各个层圈的结构与组成;晶体化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水溶液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问题。重点讨论了在风化、沉积、成岩、变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分布、迁移、集中和分散的规律,以及元素和同位素对示踪各种地球化学过程的应用。第三部分介绍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问题。每章均附有习题和参考文献,书末列有地球化学名词索引,以便读者自学或进一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按照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和内框架房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村镇建筑、工业厂房、古建筑、烟囱和水塔、道路和桥梁、地质灾害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震害特征和典型震害,给出了关于建筑震害的启示和思考。 本书可供建筑抗震研究和设计人员参考。
《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识别(精)/水科学前 沿丛书》编著者张建云、王国庆。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主要江河的径流量总体,卜呈现减少 趋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影响到国家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重点介绍河川径流变化 特征提取方法、流域水文模拟技术以及径流变化归因 识别方法。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近50年实测径流 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水文模型的区域适应性.定量 评估河川径流的变化归因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识别(精)/水科学前 沿丛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气候及气 象、生态及环境资源、农业及地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 ,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政府决策部门的 行政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成果之一,是该项目在水域生态系统设立的四个课题的有关近海与内陆水体的碳循环过程及模式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是我国部有关近海与湖泊碳循环研究的专门著作。本书共分六章,前四章分别阐述了中国近海典型海域(长江口、胶州湾和南黄海等(碳收支过程与北太平洋对人为碳的吸收模式,后两章分别阐述了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太湖、东湖等)的碳收支过程。本书*特点是所有的研究结论均是建立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并有诸多原始性的创新发现。 本书可供海洋科学、湖泊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第八课题“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的研究成果,是水利界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关注的关于缺水流域的研究命题。书中系统提出了流域水循环多维调控基础理论体系、调控方法,详细描述了海河流域水循环五维临界调控模式与阈值标准集、调控措施和方案制定以及相应的总量控制策略和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未来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均具有新颖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其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水利经济、资源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本书为在福州大学召开“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共收集论文100余篇,内容涉及:汶川地震、地震动与地基基础、抗震与减隔震等领域。本书可作为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用书,也可供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解释日常流动现象,介绍流体力学知识的科普书,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对所涉及的流体力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讲解。在对流动现象的解释中努力保证在通俗易懂和科学严谨之间的平衡,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收获。书中全部插图均为作者在电脑上手绘完成,尽量用图解而不是文字来表达,力求解释清晰又不啰嗦。辅以流体力学一般知识点的补充,以及几个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的小实验来深入理解流体力学的原理。本书既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也适合专业的流体相关工作者阅读,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专业科普书。
《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阐述了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动力平衡,建立植被侵蚀动力学的理论与方程,并应用于生态建设的效果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特性的变化机理和水沙运动基本过程的变异,揭示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的演变规律,包括形成萎缩性河道的造床流量、河相关系、纵横剖面、过流能力、 小水大沙 型高含沙洪水的运动机理等;探讨萎缩性河道的 小水大灾 效应及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致灾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动力平衡机制、水沙变异后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
吴健生、王家林、赵永辉、于鹏编*的《地球物 理学入门》在固体地球物理学框架下,系统阐述地球 的物理性质、物理结构和总体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学 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研究。以地球物理性质为引线, 粗线条地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典型研究案例及应用成果。为便于 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全书共分20章,每章按一周4 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来组织题材以尽量保持其相对独立 性。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 为相近或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于从事相近专 业或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意了解地球 物理基础知识的有关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