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BR》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地球科学》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学科的整体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学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及我国发展该学科领域的政策措施等。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2011 年,西蒙 加菲尔德出版了风靡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 Sans 与 Helvetica 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 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On the Map)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 地图 而非 语言 ,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本书内容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风险率与不确定性问题的起源、概念和内涵等;第2章内容包括常用概率分布、*变量函数的分布、*变量函数的矩、麦林变换与*点过程基础知识;第3章主要讲述水文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减小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影响的方法;第5章是变化环境下的洪水风险分析,主要介绍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和水力学模型ISIS的基本原理、太湖流域洪水模拟系统和未来洪水风险分析;第6章在介绍WASMOD模型和SWAT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不确定性;第7章主要讲述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若干应用实例;第8章是总结和展望。 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风险率与不确定性的入门教材,也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科学、土木
本书是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第八课题“海河流域水循环多维临界整体调控阈值与模式”的研究成果,是水利界当今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关注的关于缺水流域的研究命题。书中系统提出了流域水循环多维调控基础理论体系、调控方法,详细描述了海河流域水循环五维临界调控模式与阈值标准集、调控措施和方案制定以及相应的总量控制策略和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未来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本书在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均具有新颖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其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水利经济、资源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阐述了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动力平衡,建立植被侵蚀动力学的理论与方程,并应用于生态建设的效果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特性的变化机理和水沙运动基本过程的变异,揭示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的演变规律,包括形成萎缩性河道的造床流量、河相关系、纵横剖面、过流能力、 小水大沙 型高含沙洪水的运动机理等;探讨萎缩性河道的 小水大灾 效应及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致灾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动力平衡机制、水沙变异后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礁滩相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尽管我国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分布广、层位多、资源量大,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遇到的难题仍然不少。发展高精度的针对礁滩储层的地震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对于指导井位的部署和资源量的评价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礁滩储层地震识别》以礁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为重点,系统地介绍礁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机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礁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多源信息(地质、测井、钻井、地震等)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并以川东北XX区和珠江口盆地YY区为例介绍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和综合预测的工作流程与应用效果。
崔永谦、易远元编*的《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 概论》详细介绍了地震资料人机联作的基本情况、硬 件环境与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具体工作流程,在此 基础上,系统讲述了GeoFrarne和LandMark结合解释 软件的总体特征、模块功能、基本操作和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科研人员和技 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十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富营养化过程”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研究工作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0多个湖泊,重点研究了太湖、巢湖和龙感湖的氮、磷等营养物在湖泊中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湖泊历史时期营养本底的定量重建及人类作用下的湖泊环境响应;湖泊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界面环境化学行为和释放放风险;湖泊动力再悬浮发生过程、悬浮质垂向分布和氮、磷等营养物在颗粒物上的行为;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酶作用下的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制;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内源负荷估算、定量贡献及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本书可供湖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水文物理、古湖沼学、沉积学、环境保护、水产和流域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技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实例》是以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科研成果为基础经梳理、提升、补充完成的。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手段来研究全球地质构造问题,包括俯冲带的成因、大洋中脊动力学、洋岛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岩浆作用、洋壳的成因、大陆地壳的增生与演化以及地幔对流等。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实例》适合高等院校地球科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使用。
本书共10章,在分析整个辛安泉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及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内开展含水层结构分析,并以三维立体图与三维剖面图的形式来展现区域孑L隙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对辛安泉岩溶泉流量进行动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泉流量的变化过程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从地质与地下水位特征人手,分析孔隙水~岩溶水的补排关系;利用微量元素差异判别孔隙水一岩溶水、地表水一地下水的来源、渗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水化学演化趋势;利用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论证地表水一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机理、开采塌陷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采煤排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采矿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
《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在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介绍了作者在该领域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瞬变电磁波场转换原理及方法、瞬变电磁虚拟波场特性,研究了瞬变电磁拟地震方法的重要技术:虚拟子波宽度压缩技术、合成孔径技术、三维偏移成像技术等。《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偏移成像研究》可供大、中专院校地球物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从生产力*化驱动下植物特性的自然选择出发,本书致力于有植被覆盖地表的简化生物气候边界条件的推导和应用,并寻求下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动态平衡状态下,树木及其森林群落的物理特征与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是什么关系? 在一个给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某一物种的*生物生产力有多大? 本书从森林生长的内在控制因素在小尺度上的物理机制,即冠层内的光、CO2、水汽和显热的垂直通量入手,然后扩展到考虑外部控制因素的大尺度机理,即水量平衡与热量平衡。由此,导出了*生产性冠层结构的两个状态变量,并提出了给定气候、土壤和物种的地表水文边界条件。后,通过理想化气孔对光和水分的反应 并假设植物趋于无胁迫的平均状态,推导出满足*植物生产力的物种、气候和土壤之间的必要关系。这些新的概念用于定义植物群落的“气候顶极”
《地球翻转--地球*的非稳态运动现象探索》运用中华易学文化智慧中的太极思维的方法,依据人类*的航天动力学理论和失重的实践,从大量的科学无解或者未解的实际资料、现象出发,在综合解读和甄别被传统科学诬称为“神话”的众多古籍基础之上,基础性地创新发现并全面论述了被科学界忽视的、地球自转轴突发性快速翻转(简称地球翻转)的自然现象,提出了全新的地球翻转论。
《空间物理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的集结出版是为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华诞,所选论文的作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校友。反映了这些校友在空间物理各个研究领域中的*成就。 《空间物理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共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开头都有导言,然后是相关论文。部分涉及太阳及行星际物理,包括日冕和太阳风加热、日冕物质抛射及其行星际演化等。第二部分涉及磁层物理,包括地球和行星磁层中的一些物理过程。每一部分均包含理论和观测方面的文章。 本书可供空间物理、太阳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