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集成,从水文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出发,以概率统计数学原理为基础,把近年来在水文分析、预测中大量应用的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分形和混沌理论等数学方法统一纳入《统计水文学》体系之中。在结构安排上,考虑到水文学统计理论发展中人们对水文过程的把握和理解程度的逐步深化过程,基本以水文统计理论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主编排。在基本数学原理介绍的基础上,大量介绍当前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具有本科数学基础的水文、气象、地震、农业、经济等学科涉及时间序列预测的科研工作者和业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
本图片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指导下完成,并由黄卫副部长亲自作序。图片集精心选择部分典型的震害照片,按不同结构类型汇编而成,着重反映房屋建筑的震害,同时也涉及烟囱、水塔、古建、桥梁及地质等方面的震害。全书共分为九章,章为汶川地震概况,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育场馆与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村镇民居、古建筑、烟囱和水塔的震害情况,第九章简要介绍了地震造成的道路、桥梁破坏,以及部分地质灾害表现,如山体滑坡、边坡滑移、地表裂缝和隆起等。后在附录中给出了四川、甘肃、陕 西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烈度。该图片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甘肃、陕西等爱灾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震损情况,有助于业内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
故事发生在在15世纪的欧洲,在这时候,如果去研究被C教定为异端思想的理论,就会被教会处以火刑。P王国中,有一位神童名叫拉法尔,已经预定好了要跳级上大学,去专攻当时 受追捧的神学。拉法尔平时有观星的爱好,却常常因为在“天动说”的理论中,星星运行的线路不够美丽而苦恼。然而某 ,在拉法尔的身边出现了一位神秘男人,他所研究的正是在异端思想中 禁忌的“地动说”。几次思想的交锋后,拉法尔被地动说所打动,相信了是地球在动,而不是天空在动的理论。而这时教会也发现了拉法尔所研究的“异端思想”,念在拉法尔只是初犯,只要保证往后研究神学便可以既往不咎。可是拉法尔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毅然选择了献出生命……然而故事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被拉法尔藏起来的研究成果被发现,“地动说”的理论得到了传承,故事翻开了新的
本书为Ecosystem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生物物理模型在碳水循环方面的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遥感模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过去50年,模拟生态系统功能与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快速发展,这与遥感数据、计算机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日渐成熟有关。这些模型包括许多模拟不同过程和形成机理的子模块,大多数模型以一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公式为基础,例如常见的Farquhar模型、Ball-Berry-Leuning-Medlyn family模型等。本书简要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要素,详细介绍了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呼吸、蒸散发和全球变暖的核心算法及效果。每一章都简单介绍了专有名词、模型算法及其假设,并详细描述了模型的执行细节。每章都附有不同输入参数的数据表模板作为线上资料,用于建模练习。读者可以代入自己的数据集进行
本专著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动物分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归纳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珊瑚礁潮间带、红树林潮间带、海草潮间带、岩石岸潮间带、沙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滨海湿地生物的生态价值、生态习性、物种多样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污染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等;描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滨海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和各种生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科学新的研究机遇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未来10年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机遇,包括从地表到地球内部运动过程的研究,以及海洋与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指出地球科学未来10年出现的7个新的研究机遇:①早期的地球;②热化学内动力和挥发物分布;③断裂作用与变形过程;④气候、地表过程、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⑤生命、环境和气候间的协同演化;⑥水文地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变化的耦合响应;⑦陆地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水循环,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我国是全球地震高发的区域之一, 21 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 8 级以上巨震。面对严重的震情形势,用现代新信息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减轻破坏性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务院“互联网 + ”行动计划,地震工作如何与互联网真正紧密结合?如何利用大数据拓展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 “互联网 + ”和大数据提供了无限可能。 2015年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今日头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科技、创新、安全、参与”的大型论坛“互联网 + 地震——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共同致力于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 + 地震”工作模式,探索构建“互联网 + 地震”的战略格局,不断提升地震部门的公共服务,达成*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本书是全景展现“互联网 + 地震”公共服务路线图的行动指南。
中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地震均是以主余震序列的情形发生的,主余震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损伤分析是地震工程的核心内容,对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括余震地震动参数衰减、主余震作用下SDOF结构损伤分析、余震地震动潜在破坏势、主余震地震动的调幅、主余震地震动的损伤谱和主余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按照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和内框架房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村镇建筑、工业厂房、古建筑、烟囱和水塔、道路和桥梁、地质灾害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震害特征和典型震害,给出了关于建筑震害的启示和思考。 本书可供建筑抗震研究和设计人员参考。
《城市地理学》主要内容简介:对国外学术名著的移译无疑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源泉之一,说此事是为学的一种基本途径当不为过。地理学界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地理学直接就是通过译介西方地理学著作而发轫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国外地理学不断涌现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营养。感谢商务印书馆,她有全国唯一的地理学专门编辑室,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这一重要任务,翻译出版的国外地理学名著已蔚为大观,并将继续弘扬这一光荣传统。但鉴于已往译本多以单行本印行,或纳入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之类,难以自成体系,地理学界同仁呼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丛书,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于全面、完整地研读查考;而商务印书馆也早就希望搭建一个这样的乎台,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成为这套丛书的缘起。
本书是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赵鸣教授的论文集选。赵鸣教授自1956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习和工作了近50年,其研究方向广泛,涉及大气学院所有的四个专业方向,即高层大气物理、大气物理、气象、气候。本书根据作者已发表的38篇文章整理而成。 现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的预测主要是运用基于大气运动规律的数值模式,在计算机上做出预报。而要建立 的模式,也必须理清大气边界层中的物理和动力过程。大气运动的动能也由于边界层的存在而耗散,所以数值模式所基于的大气方程组中必须对边界层中的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边界层和下垫面间的交换过程进行定量的计算(参数化),这也成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另一动力。本文集对上述这些问题均有论述。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或研究生学习参考。
我国现在还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数次地震灾害进一步说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对加强抗震设防、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编者按管理、技术、法规分三部分编写,尽量做到内容充实,起到指导防震减灾工作及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的作用。已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企业可根据本指南修改、补充、完善规划和预案,建立健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现代化进程。本书创刊录部分编入了部分过去的法规,以使读者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历史沿革有全面的了解,执行中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
本书是地球物理专业的经典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二章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方法。内容涵盖:重、磁、电、震、放射性和地球物理测井等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书中不但对各种地球物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述,而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常用仪器的结构和原理。此外,本书还包括了大量的实际工程和科研案例及数据,同时配有丰富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适合读者循序渐进式学习,从实际是资料中获取经验,通过思考练习中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本书重点侧重于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原理,适用与作为地球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共有两卷。此为第2卷,共有18章,主要内容为(1)提供了有关地球科学遥感数据的信息;(2)讨论了MODIS探测器的校正和特点;(3)对当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4)介绍了不同数据中心的数据查询和定购;以及(5)探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网络GIS应用和工具等内容。 该书作者均为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与学者。图书内容既包括现代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卫星遥感的前沿领域,有广泛的实用性,可作为遥感、地学、环境、空间信息等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参考书。
从生产力*化驱动下植物特性的自然选择出发,本书致力于有植被覆盖地表的简化生物气候边界条件的推导和应用,并寻求下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动态平衡状态下,树木及其森林群落的物理特征与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是什么关系? 在一个给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某一物种的*生物生产力有多大? 本书从森林生长的内在控制因素在小尺度上的物理机制,即冠层内的光、CO2、水汽和显热的垂直通量入手,然后扩展到考虑外部控制因素的大尺度机理,即水量平衡与热量平衡。由此,导出了*生产性冠层结构的两个状态变量,并提出了给定气候、土壤和物种的地表水文边界条件。后,通过理想化气孔对光和水分的反应 并假设植物趋于无胁迫的平均状态,推导出满足*植物生产力的物种、气候和土壤之间的必要关系。这些新的概念用于定义植物群落的“气候顶极”
《江苏省基本水情手册》是在全面查清了江苏省江河水系基本情况,查明了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和能力,摸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的基本上,将普查成果核心内容进行汇编,形成了江苏省基本水情手册。
《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阐述了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动力平衡,建立植被侵蚀动力学的理论与方程,并应用于生态建设的效果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泥沙侵蚀-搬运-堆积特性的变化机理和水沙运动基本过程的变异,揭示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产流产沙变化规律。此外,系统地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的演变规律,包括形成萎缩性河道的造床流量、河相关系、纵横剖面、过流能力、 小水大沙 型高含沙洪水的运动机理等;探讨萎缩性河道的 小水大灾 效应及不同水沙条件下的致灾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动力平衡机制、水沙变异后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本书是关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方面的专著。具体分为概述、共中心点叠加、信号分析与数学变换、地震分辨率、地震信噪比、地表一致性校正、偏移成像、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地震属性和储层地震数据处理等9章。 第1章描述地震勘探的发展和现状,适合非地震处理的相关专业人员;第2章讲述常规处理的内容,适合普通专业技术人员;第3章是信号处理基础,适合程序设计人员;第4~9章分别讨论各专业方向的技术和方法,可供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技术人员选择使用。 本书适合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等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供野外采集、地震解释、勘探工程与设计等方面的专家查阅。本书还可作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参考书。
本书从理论与方法(技术)两个层面探讨了地理建模的有关问题。其中,理论篇的内容包括地理模型的概念、功能与分类,地理建模的思维导向、原则与步骤,地理建模方法概述。方法与技术篇的内容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确定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系统仿真建模方法,以及地理建模常用软件。另外,本书还对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个经典模型做了评介。《BR》 本书自成体系,具有专著与教材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既遵从了研究专著的写作规范,又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通俗性等要求,还吸收了作者本人及他人的**科研成果。
本书通过重、磁资料多种方法的集成系统处理,研究了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缘相连为一整体的珠江三角洲、粤闽赣交界和粤桂琼交界3个地震重点防御地区的深部断裂系统。精心地解释和详细地阐述每条断裂的深度判定依据,以及其展布、交切和组合特征,并编制了上述3个地区(带)深度量值的深部断裂系统图和华南地区深部断裂系统图。 书中还根据深部断裂系统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以及强震结构的特征、断裂活动性等要素和标志,划出上述区内Ms大于5级的强震构造。 *后,书中对华南地区第IV地震活动幕震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据之对第V活动幕地震危险性做出讨论性的预测。
中国地震局对这次地震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除派中国地震救援队到现场工作外,在2005年春节前,依靠财政部支持的“南北地震带紧急强化震情跟踪专项”,在我国西南地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GPS加密复测工作,获得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壳变形影响的手基础资料。与此同时,还组织科研人员,利用我国多学科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各种资料,开展这次地震及其对我国影响的研究工作。本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料进行了初步汇编和分析,期望通过对该地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特大地震的机理,并对未来我国大陆地震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