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 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 为严重的危机。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 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 校场口事件 和昆明等地的 反苏 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 将来大学之展望 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
本书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的大证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的领悟与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与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船上顶岗实习后,完全能够胜任海船高级驾驶员岗位的工作。
全球正在兴起加速低碳转型的热潮。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这场突发的疫情更深层次地触发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疫情下,各国一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稳就业、保生产的抗击疫情工作当中,尽量将疫情对生产和生活的冲击与破坏降到;另一方面也都努力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部署经济的绿色复苏,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和雄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2015 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并努力低于1.5℃的长期减排目标,并形成了 自下而上 的国家自主贡献(NDC) 目标和每5 年一次的全球集体盘点,以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框架,引领全球向低碳转型。《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要在前一版NDC 目标基础上提交力度更强的NDC 更新目标,发挥NDC 目标的 棘轮 机制以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9卷,收录1944 1945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4年,同盟国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处于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浙江大学,除了在这一年年末因日军自湘入桂迫黔遭遇了一场突发事变造成的危局之外,总体上说是在战争困境中保持着继续崛起的势头。当时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李约瑟,曾于4月和10月两次访问浙大,他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 1944年5月,竺可桢推荐由赵九章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项目编号2010CB428400) 成果系列专著的综合篇。《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围绕陆地水文和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对策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中国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的东部季风区陆地水文时空分布和变化、南北方典型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别从检测与预估、响应与归因、影响与后果、适应与对策4个层面开展了水循环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工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安全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科研与应用成果。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 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 抗战及战后的大学 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大气物理学》在传统大气物理理论和基本自然现象讨论基础上,吸收外经典教材和全新研究成果,对重点内容提出深入浅出、理论完整的编写框架。全书共分5章。从大气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近期发展、大气基础知识开始。重点介绍如何应用热力学原理研究大气热力学过程,水的热力学属性,大气中主要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图解应用,大气静力稳定度分析等,辐射的基本概念、大气吸收和大气散射、辐射传输方程和地球?大气辐射过程等。针对大气科学领域内普遍关注的云降水物理过程和大气气溶胶机理,着重介绍了云雾形成的宏?微观特征和机制,云粒子的核化理论,水滴冰晶的增长机理,典型降水理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来源估计,气溶胶的观测与测量,对流层气溶胶的气候学特征等。 本书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应用气象学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应用的观测设备为背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编写而成。本手册共两篇八章,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用技术。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气象辐射观测系统等设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安装要求、检测维护和日常维护等技术内容。
《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及观测方法,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共九章,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功能、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其次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其中天气系统的雷达基本图像识别、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是本书的重点;最后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每章后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于查阅和进一步探究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是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项目“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系统”之“西藏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806)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专著。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利用1961-2008年西藏39个站点气象资料,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干旱、洪涝、暴雨、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前时空分布,以及部分极值的空间分布;还给出了地区行署所在地气象站的气象灾害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图。此外,提供了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雷电等灾害的灾情变化图。本书除了给出大量的直观图外,还配有文字说明,有利于提高读者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可供气象、民政、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领域的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不容回避,保护气候的征程任重道远。人类要么在智慧和勇气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要么则只能等到亲身体验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并在难于再忍受下去的时候采取行动。但真正的风险在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人类必须在未来付出更大代价的风险和为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眼前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本书从气候变化知识、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变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等六个层面的全方位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推动公众参与保护全球气候的行动。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 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 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