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太阳系中的水行星?地球看成是一个系统并考虑到其外力的太阳辐射,阐明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是大气圈、水圈、陆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及其规律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释,给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和亚洲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及机制的全面认识。书中涉及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知识,是一本有特色的关于气候学的专业书。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开展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亚洲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基本气候变量(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风速、日照日数和积温等)和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强降水、区域性气象干旱、台风、雷暴、沙尘、梅雨等)及气候风险指数的演变信息,分析直接影响中国气候的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空间天气科学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空间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它关系人类的知识体系从 地球实验室 向 空间实验室 拓展,关系应对空间天气灾害、增强卫星应用能力、开拓和平利用空间战略经济新领域以及国家空间安全,因此它一问世就受到技术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及工业界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空间天气研究正成为一门新兴的以空间物理为学科基础的前沿交叉科学和以航天、航空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关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安全的战略科学。《BR》 现今人类社会正面临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开拓和平利用空间战略经济新领域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亮点、新领域、新方向。由于一切空间技术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天气环境下运行并发挥其功能的,所以从服务和平利用空间这个视角来探讨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战略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
在本书用科普的语言向公众权威解读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基础、行动基础和实现之路,共包含三篇十章,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全球关注的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进行阐述,为读者讲述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以及如何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实现碳中和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贯彻发展新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书侧重科学事实的科普表达、政治决策过程的幽默趣味化描述、政策路径的生活化解读,以期实现将碳中和目标解读给公众的初衷。
《暴雨径流管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以SWMM为例》系统介绍了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的原理、发展历程和操作方法。以北京香山地区、亦庄地区和东升园小区为对象,详细阐述了SWMM模型构建、参数率定、水文分析计算等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暴雨径流管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以SWMM为例》参阅并翻译了SWMM的用户手册,并加入了案例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具有的科学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气候投融资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完善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及机制以促进全社会的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是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书聚焦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在阐述气候投融资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的**进展,全面分析了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完善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本书回顾并综述了国际上和我国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发展动向、特征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需要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及关键的科学问题。本书还就当前急需发展的计算和观测平台,以及人才方面应采取的重大措施做了分析,以促使我国从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科学研究和防控实践中取得的新认识与新进展。内容涵盖我国臭氧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演变、臭氧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臭氧及其前体物防控技术进展、我国典型区域和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策略和路径等,共6章内容。
大气污染科学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根据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化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结合大气污染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瞄准大气污染化学相关前沿动态编写而成,是以大专院校环境类、大气科学类、化学、毒理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使用对象来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地球大气的组成、形成过程、大气化学基础、臭氧化学、大气气溶胶化学、大气液相化学等、温室气体及效应;也简单介绍了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健康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上述各类有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环境保护和气象等部门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之后,促进协定落地的实施细则磋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中之重。本书将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行二十多年的历史,选择从巴黎会议(2015年)到卡托维兹会议(2018年)的磋商进程,阐述巴黎会议后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矛盾、实施细则成果,辩证分析气候治理的 统一 和 分裂 共同体,为中国继续建设性地参与、贡献和引领气候治理提供支撑。
本书对地球大气的结构特征和温、压、湿、风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概述和分析,引出高空大气探测的特殊方法,指出其测量参数的性能指标要求。主要讨论基于L波段跟踪雷达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两种探空测风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并阐述不同高度层风的计算和处理方法;在描述探空仪构成的基础上,给出高空大气探测中温、压、湿气象要素的探测方法及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同时,为兼顾高空大气探测专业的应用,本书阐述场磨式高空电场仪、电化学池臭氧探空仪、冷凝式露点温度探空仪等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下投式探空和民航商用飞机AMDAR等探测技术也进行了讨论;简述地基高空大气探测中的基于主动遥感技术的风廓线雷达、基于被动遥感技术的微波辐射计以及地基和空基GPS气象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