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太阳系中的水行星?地球看成是一个系统并考虑到其外力的太阳辐射,阐明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是大气圈、水圈、陆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及其规律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释,给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和亚洲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及机制的全面认识。书中涉及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地理学知识,是一本有特色的关于气候学的专业书。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全书内容分为5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事实,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科研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科技信息服务。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开展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亚洲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基本气候变量(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风速、日照日数和积温等)和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高温、强降水、区域性气象干旱、台风、雷暴、沙尘、梅雨等)及气候风险指数的演变信息,分析直接影响中国气候的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信息。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牵头,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8家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共同撰写。主要内容涵盖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及其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直接风险 气候变化间接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风险与基础设施 碳社会成本与气候变化影响估算 气候变化风险管理 六部分,从排放风险、直接风险、间接风险、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角度对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及应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较全面地反应了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的科学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供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及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因素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信息,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科研与技术交流需要,提升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信息。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科学研究和防控实践中取得的新认识与新进展。内容涵盖我国臭氧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演变、臭氧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臭氧及其前体物防控技术进展、我国典型区域和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策略和路径等,共6章内容。
《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一书概述了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对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成果,汇集了美国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的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技术操作的规范上,从实施效果的评估上,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探索。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和业务作业很有借鉴作用。 我国是一个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又相当贫乏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就成为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产环境的重要举措。翻译出版《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一书,其目的就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促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本书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实景图片以及手绘防御指示图片、图表和漫画等,详细介绍了台风、暴雨与洪涝、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与霜冻、雾、霾、道路结冰等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发生条件、分布特征、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等。全书正文共十四章,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以附录形式附上,便于领导干部查阅。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增强领导干部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和认知,让领导干部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到精准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减少伤亡和损失。
本书基于卫星最新观测到的全球CO2非均匀分布的事实,结合碳排放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参数化全球主要国家未来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政策减排方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与技术体系,模拟碳排放和减碳对产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影响,揭示全球CO2非均匀动态分布、地表升温和社会经济系统动态耦合的互馈机制,为气候变化自然机理模拟提供经济学佐证,为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及其适应模拟模型集成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模型支撑,也为甄别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的传导机制与路径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本书介绍了中国海洋系列卫星(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海洋三号)对热带气旋(台风)的观测技术、监测产品及其应用状况。主要包括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的水色水温扫描仪对热带气旋的热红外通道亮温、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卫星云图监测;海洋二号卫星微波散射计对热带气旋海面风场信息的提取与监测应用;海洋三号(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对台风风场反演及其产品;同时介绍了我国海洋卫星对热带气旋的业务化监测系统及其运行。
结合当前多频GNSS发展趋势,本书主要对多频精密单点定位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包括GNSS时空基准、PPP基本模型与误差处理,重点围绕PPP钟差估计、相位偏差估计、模糊度解算策略,以及区域参考站与低轨卫星增强的快速PPP等方面进行介绍。相关模型和算法优化创新,提高了PPP定位性能。 本书聚焦于卫星导航中的多频PPP理论与应用,可为智能感知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导航定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供导航、测绘等专业研究生、教师阅读。
本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气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测方法和技术。本书为大气辐射和天文观测等基础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光学遥感技术、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等先进光电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本书反映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可以作为大气光学及相关研究的教材和有益参考书。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物理、光学类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高等院校教师,光学、遥感、大气物理、天文等相关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光电工程类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市场手段,对于激励中国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碳减排、促进低碳和零碳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碳减排各利益相关方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中国以较低成本实现既定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国家碳市场评估报告》基于时间脉络,对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卖家身份参加《京都议定书》所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建立与清洁发展机制并存的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立试点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了系统的评估,总结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碳市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国家碳市场评估报告》不但分析了这些特点,更深入阐述了这些特点的深层次
《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模拟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局限性,分别从天气和气候、区域气候降尺度、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方法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模拟案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阐述。通过详细介绍气候降尺度方法、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耦合方法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方法,《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完整地描述了气候变化信息如何提供给水文模型并用于水资源系统模拟。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架构和技术示范。
本书旨在对古往今来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重点关注人类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各种天气和气候及其规律进行探讨和认识的历史,特别是17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气象探测仪器大量涌现,人类对气象现象的认识从经验时代进入数据时代,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天气预报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书分为八章,包括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大气认识理论举要、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人物与气象典籍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