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陈星、马开玉、黄樱。 本教材共分九章,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气候系统理论概述、第三章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第四章气候诊断分析、第五章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第六章气候变化、第七章气候模拟与预测、第八章季风气候概述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其中第四章中有关诊断的统计方法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内容。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二、第四章由陈星和马开玉撰写,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由陈星撰写,第九章由黄樱撰写,全书由陈星统稿。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大气科学》回顾了国内外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所做的贡献;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大气科学及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价值;系统分析了当前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特点、动向和趋势,提炼出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及相应的措施;阐述了有利于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提出了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本书构建了洪灾综合风险分析的系统化研究体系,在洪灾综合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多种新理论方法:如小波分析、R/S分析、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方法、混沌动力学理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博奕论等。并率先在洞庭湖区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将丰富和发展水文学、水力学、灾害学、风险管理等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复杂河网地区洪灾综合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其防洪减灾实践,对维系洞庭湖区和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洞庭湖区乃至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水资源学、环境学、地理学、资源科学、灾害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有关专业的师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参考教材。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天气雷达,特别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的基本理论、探测方法、资料分析和反演、以及对各种天气系统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十六章。至第四章是雷达气象的基础,第五章为雷达探测精度与能力,第六至第八章是雷达探测的强度和速度信息进行处理和反演的原理及方法,包括定量测定降水量。第九章是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第十章为对基本类型的强度回波与速度回波识别和分析,第十一至十五章是各种天气系统回波的辨识与监测,第十六章对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作简介。书中每章末附有小结,便于读者明确要点。 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天气、大气物理、大气探测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多哈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低碳城镇化这一国内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配以大量的城市案例分析,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有关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台性读物。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是近年来灾害科学、地球科学的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及热点问题。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有关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以暴雨、洪涝、干旱缺水、台风、低温冷害、草原火灾、沙尘暴、雪灾和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为研究案例,综合、系统地论述了气象灾害成灾机理与致灾过程、气象灾害风险内涵与形成机制、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框架、通用程式与实用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风险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概念框架与风险评价普适模型。本书分为三篇15章。篇:理论篇,包括3章。从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论述了气象灾害及其风险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基本特征;论述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总结了气象灾害
本书主要介绍SAR信号处理及InSAR技术在对地观测中的具体应用。书中首先介绍SAR图像的特征、SAR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原理,详细描述InSAR数据预处理中斑点噪声的抑制和干涉基线的估计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利用SAR幅度信息变化检测、利用干涉相干信息变化检测以及综合利用幅度和相干信息的变化检测的方法。后,本书展示了SBAS—DInSAR技术、PS—DInSAR技术和综合InSAR与GPS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测绘工程和地质工程类高等学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天气分析预报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率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因子筛选、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及其谱分析、主分量分析、统计天气预报的几种新方法以及预报的综合集成和质量评定等。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书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本书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